胡彩亞
作為一種考試選拔制度,高考作文與八股取士之間有很多相通之處,值得我們重視。得其精而忘其粗,知其內而忘其外,這才是我們今天在作文教學中要學習借鑒的。
八股文是最講究“尊題”的,圍繞題目做文章是八股最重要的特點之一。八股文說到底就是命題作文,考生作文時必須緊緊圍繞“四書”“五經”中選取的“題目”,這樣就把作者的思維限制在一個固定的范圍內,長期養成這樣思維習慣的考生,遇事不會漫無邊際地去想。所以命題作文,看似束縛思維,實際正是確定了考生的思維方法和思維范圍。因此鄧先生認為“八股文教育的最大作用,就是以《四書》命題作文的嚴格限制思維的強化訓練。訓練其思維能力的集中性、準確性、全面性和辯證性。”而江蘇卷的高考作文,從2006年至2012年皆為命題作文,要求考生一切圍繞題目來寫,這就是八股文所謂的“尊題”。
無論是之前的命題作文,還是2013年、2014年的新材料作文,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審題,要求考生能正確理解題意。如果審不準題,理解不正確,文章就無法寫好。有些考生也許能下筆千言,但如果偏離題意,最終也只會是離題萬里。
葉圣陶就曾教導過:作文動筆之前,必須注意兩件事:認定對象與辨明用意(即立意)。言下之意就是,當考生拿到題目,先要考慮圍繞題目確定立意,惟有立意明確,選擇材料組織語言才能有依據。如果每次下筆前都這么做,長期練習就能養成良好的習慣。而這一點也恰恰是與八股文辨明題意、理順口氣的道理相通的。
八股文作為一種文體,是歷代文學家總結出的一種文體結構,它的結構安排典型地體現出了論說文的思維模式。
我國著名語文教育家、語言學家張志公也曾經從議論文寫作的角度對八股文的寫作有過比較公允的評論。他在《寫作教學應注意抓基礎訓練》一文中曾經說過:假如把破題、承題、分股、大結,或者起承轉合,定成死板的公式那肯定是錯誤的,但如果理解為一般議論文的結構特點,則是基本上符合事實的。我們都知道概括地說議論文的結構,不外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三個基本的步驟。而分析問題,一般需要考生從正反兩面來分析。議論文應該根據文章的立意、手中的素材、考生自身的思辨入手,假如就是簡單地把這三個步驟定性為一成不變的公式和框架,那肯定是不對的。但是對于高中學生而言,要求其熟悉并掌握議論文寫作的基本步驟和基本方法是必須的。
在操作時具體如:破題即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承題即對所提出的中心論點作必要的適當的闡釋;分股即從幾個(這可多可少,但一般情況下不少于三個)方面來分析論證中心觀點,這是全文的主體,要特別注意使用論據的典型性,要注意選擇多種論證方法,恰當地從不同角度進行論證;收合即在結尾處點出結論,與開頭的中心論點形成呼應。
這是一種行文構思的常路,是一種科學的思維方法。我們都知道凡文章都有一定的格。當我們這些一線教師在感嘆現在中學的作文是“四不像”時,其實主要就是指文章的架子立不起來,不合文章的“格”。而江蘇卷高考作文的批改標準概括來說就是:點(亮點)、速(在規定的時間內不得少于800字)、旨(符合題意、內容積極健康)、面(卷面整潔)、格。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的作文教學及訓練中能加強“格”的訓練。筆者認為這時借鑒八股文的程式化訓練方法不失為一條途徑。我們可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把它作為作文教學中的“模式”或者“規矩”提供給學生,讓學生從模仿文章的結構開始,按八股文的嚴格程式,本著先學局部、后學整體,先學輪廓、后學充實的方法進行訓練,使他們能真切地感受到有樣可依、有法可學,從而形成良性定勢,以期在千變萬化的議論文中找出不變的規律,即在變中求不變,盡快掌握議論文寫作的一般程式和基礎方法,從而達到大面積、高效率地提高作文教學質量的目的。
八股文在語言上講究排偶。這種語言形式在古代詩歌散文中俯拾皆是。從詩賦到試帖,從經義到論策,全都注重字詞句的排偶,平仄聲調的和諧。自李唐來,差不多所有考試文體都具備這些特征,它們也在八股文中得到很好的體現。
八股文講究整散。整即整齊、勻稱,要用駢偶修辭;散即參差、錯落,純用自然語式。顧炎武《日知錄》中說:“經義之文,流俗謂之八股。蓋始于成化以后。股者,對偶之名也。”可見股即對偶排比之意。八股文的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部分要盡量整行,其余部分可以整行,也可以散行,若能做到以整行寓散氣、以散行寓偶意,這樣的文字最為上乘。高考中獲得高分的作文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如:念你,億萬年的時光,滄海桑田仍不改的胸膛;戀你,孕育萬物,春生夏長的生命華章;愛你,春日之雨,夏日之陽,秋日之輝煌,冬日之白雪紛揚。(2013年《想讓你陪我到地老天荒》)學生習作中也有這樣的佳句:“青春似火,熱情奔放;青春似水,溫柔細膩;青春似朝陽,鮮活蓬勃。青春短暫,所以我們要把握青春。”“花兒用青春裝飾大地,細流用青春奔騰入海,雄鷹用青春搏擊長空,駿馬用青春馳騁草原。”(2014年《青春不朽》)
需要注意的是“比”除了指形式形成排比外,還指在內容論述上要形成對比。這就需要學生能根據題意精心選擇自身積累的素材,找出所選擇的素材的各種對立面,或相反、或相成。劉熙載也曾對“比”作了專門論述,他認為“對比”共有七法,即“剖一為兩、補一為兩、回一為兩、反一為兩、截一為兩、剝一為兩、襯一為兩。”他說理解的“剖一為兩”“反一為兩”其實就是現在我們平時常說的“一分為二”的觀點。假如考生在經過長期的訓練之后能熟練地運用這種“一正一反,一虛一實,一淺一深”的方法,能夠采用“一分為二”的方法來多角度、多層次地進行論證說理,就能使文章思路清晰,結構嚴謹,從而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八股文在內容上要求“代圣賢立言”,即要求將圣賢之書中的精辟話語連成一理,結合自身理解加以分析,這是在科舉仕進范圍內對“文以載道”的繼承和發展。“文以載道”理論是我國文學中重要的思想。八股文緊扣儒家的重要思想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更好地體現“文以載道”的理論,更全面更系統地繼承、發展了我國古代散文的優良傳統。
八股文教學運用圣賢之言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見賢思齊焉”,擁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志向,形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之氣。儒家的重要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成為了八股文教育學生要達到的修身目標,這種關注天下蒼生的情懷也就在他們的文章中得到了完美的體現。而反觀現在學生的作文往往是空洞無味的內容,缺少了對社會的關注,少了點磅礴之氣。省特級教師蔡明老師曾說:好的作文應有“三氣”——靈氣、才氣、大氣。其中“大氣”就是指浩然之氣,要能探討人生、關注命運、關注社會、心懷天下。
此外,八股文的作文教學注重多寫多練多改,我們都知道作文只有通過反復訓練,反復修改,才能形成寫作的能力和技巧。八股文教學還強調積累感悟,注重整體感悟,文學大師巴金也說過,他仍感謝兩位強迫他硬背《古文觀止》的私塾老師。他認為兩百多篇古文是他真正的啟蒙先生。他從這些文章中積累各種知識,體味各種方法,從而完成了二十本散文。由此可見,背誦積累可以加強學生的記憶力,充實學生的知識,為學生作文打下堅實的基礎,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總之,只要我們理性運用八股文中有益于高考作文教學的精華,應該能幫助我們的學生解決作文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