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玲芝
(溫嶺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中職學校大部分學生薄弱的課程莫過于數學了,他們大部分人放棄實習選擇上高考班,平時測驗十幾分,二十幾分的人比比皆是。像汽修、工美、文秘等專業的高職考試中,數學占了其中的120 分,但數學是這些專業的考生中難以跨越的一道坎。數學成績差的成因不是在中職階段造就的,有的差生應追溯到小學階段。針對這些數學后進生,想在中職三年級短期迅速提升他們的成績,很難。筆者認為,可以采用和風細雨式的“南風效應”促進其改變對數學學習的認識和方式。
“南風效應”來自于寓言故事:南風與北風打賭,看誰能脫去農夫的衣服。北風自以為力氣大,使勁地向農夫刮著凜冽的寒風,農夫瑟瑟發抖,不但不脫衣服,反而裹得更緊了,北風只好無功而返。緊接著南風上馬,向農夫輕撫慢拂,送去溫暖的熏風。本來在田間勞作的他,渾身熱汗,脫去衣服赤膊上陳。南風打賭勝利了。
“南風效應”是一種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采取“暖風長吹”“細雨潤物”式的循循善誘的溫和處理方法。
中考是初中教育的指揮棒,部分教師重優輕劣的觀念造成初中階段數學等成績落后的差生無人問津。他們本身也本著破罐子破摔的態度無視數學,長期積攢的心結使得他們關閉了學習數學的心門,看見數學就頭疼,提起數學就茫然。到了職高,數學課堂上干脆一問三不知,上課云里霧里。
部分中職高考班學生在每次的考試中數學成績總是30 分以下,有的甚至20 分以下。對這些學生,數學教師可以采用細差比較法誘導學生,如果他們的數學成績從十幾分提高到二十幾分,或從二十幾分提升為三十幾分,那么他們的總分也多了十分,如果他們其他科目成績不錯的話,升學也有了希望。2014 年我校藥劑專業一個學生英語才十幾分也考上了大學,這樣的例子還很多。如果他們的數學成績從十幾分提升到四五十分,雖然相對好成績的同學來說,差別不很大,但對于自身,一下子多了二三十分,升學的希望就更大了。
“南風效應”用于此,目的是讓這種忽視數學學習的心態轉化為稍微努力學一點的心態,有了“學一點”的前提,就會有數學成績提升的良方。
哲人曾說過:“人的精神生命中最本質的需求是渴望得到賞識。”訓示是寒風,只會壓抑學生心靈,欣賞、激勵才能開發學生的潛能。
后進生的教育更需要溫和的南風吹拂,教師對學生的每一點細微的進步及時在班級中表揚,哪怕學生從十一分到了十二分,也適當鼓勵。以欣賞的眼光取代批評的說教,次數多了,這些數學困難戶在同學眼中也有了抬頭的勇氣,認真學習的興趣更濃了。這樣,他們從數學后進生就可能轉化為數學潛能生,成績提高指日可待,本來他們這部分學生數學上升的空間比成績好的就更大。
數學課堂教學模式通常是:講例題——做課堂習題——做課后習題。不管學生是否聽懂,教師通常是一遍過關,做不來課堂習題的學生通常不會上黑板演示,做不來課后習題的學生通常是等其他同學做完再照抄。這樣的數學課后進生上了也是白上,錯過了今天再錯過明天,一點進步也沒有。高考班的數學教師應該采用“例題重復法”,對聽不懂的學生課后重復輔導例題,手把手不厭其煩教會他們真正會做這些例題,再督促他們完成課堂習題與課后作業,聽懂了今天再去關注昨天。
后進生的薄弱環節在于數學基礎知識的匱乏。教師給那些成績好的學生布置正常的教學任務,對這些后進生,則以試卷的形式布置一些基礎知識任務,在課余時間對他們予以講析輔導,學生在邊獲取新知識的同時重新拾回基礎知識,由于基礎知識難度低,這讓他們的學習興趣更足,加上以前或多或少掌握了一些,所以對他們的信心提升會更有益。
碰到難度大的數學題,通常只有好成績的同學能解答,那些后進生是根本聽不懂,做不來,教師也不聞不問,反正認為講了他們也不懂,還是照顧好的。這時教師應擯棄這種偏見,只要花上足夠的時間,一道題好成績的一節課聽懂,對后進生則花費三節課甚至一天的時間,耐心細致的分解每一步,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相信差生也最終能解答這道難題,此時教師再追加一到二道難題,學生不會做的再講解,積累多了,學生部分難題會做了,難的會了,反過來,難度不大的題目就更得心應手了。這些后進生在解題的過程中獲得了學習的樂趣,成績的提高就會更明顯。
有教育就有差生,職高的大部分學生本來就是初中的后進生,教師忽視范圍過大,就會導致大面積的上不了大學。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千萬別指望自己的感情投資馬上得到回報,而要有足夠的耐心,采取長線投資。
南風習習,暖風長吹。“南風效應”告訴我們:溫暖勝于嚴寒。對數學后進生來說,溫和的南風勝過兇猛的臺風,凜冽的寒風。
南風之有效,在于它順應了后進生的內在需求,使他們的數學學習行為發生了自覺變化。
泰戈爾說得好:“神的巨大權威是在柔和的微風里,而不是在狂風暴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