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紅
(內蒙古赤峰市元寶山區第一中學)
數學是三門基礎課程之一,數學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數學課程對于很多學生來說是一門比較弱的學科,因為數學涉及很多復雜的公式、概念和法則,學起來是比較枯燥、無味的,很多學生都不喜歡這門課程,所以導致很多學生的數學成績很差,不愿意去學,形成惡性循環。但是新課改實行以來,提倡“教學要給學生帶來樂趣,使人愉快”。作為老師,應該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武裝自己,不斷改變教學觀念,努力在課堂教學中創立一種“精彩”,使數學課堂變得生機勃勃。
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和發展,數學不只是簡單的數據和運算了。現在高中數學所涉及的知識面也越來越廣,其中包括各種函數、導數、幾何、向量等幾大模塊,相對于初中數學來說有了很大的難度,同時也是為大學的數學做基礎。
數學在現實生活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學術研究中發揮的作用更是巨大的,很多研究的停滯不前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數學研究滯后,數學是一門工具性的學科,學好數學是非常必要的。
現在3 +1 +1 的高考模式,使得學生在高中的前兩年就要學完,而且知識量很大,時間非常緊迫。為了能在高考中獲勝,很多學校突擊式的開展教學活動,課程安排的很緊,內容有很多,數學本身是一門抽象的學科,這就使得學生跟不上學習的進度,高中數學的銜接又很強,一旦跟不上就會影響以后的學習,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積極性。要想提高數學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必須要尋找一種合適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很高的學習興趣才能使學生更高效的學習和掌握知識,學好數學,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
古代,孔子就主張合作學習,并提出:“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焉”,兩句論語充分說明了合作學習的必要性。我國的基礎教育改革也有明確的規定:“鼓勵學生合作學習,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共同發展和提高。”在普通高中數學課程中也有提到:高中數學課程應該倡導自主探究和實踐,養成自學、合作的學習方式。通過這些規定和論述,明確了以后開展合作學習的新方向,也為新課程改革下數學的教學提出了具體的改善措施。新課改下的互助合作學習,使師生的角色發生了改變,學生逐漸成為學習的主人,老師就成了組織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合作者。高中數學的學習任務是比較繁重的,在高中的教學過程中開展“小組互助合作學習”,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能力,還有助于老師完成教學任務和目標。
先是按照學習水平進行分組、明確每個人的分工,獨立思考,實行合作互助,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學有所獲。互助合作學習主要是以學生為主體,給學生留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這也是新課改的核心理念。但是目前的合作互助學習普遍存在一些問題,第一個是學生覺得新奇,很多學生湊熱鬧,取得的效果不明顯。第二個是目前分組是優生和差生搭配,而且是一對一的模式,表面上是互助合作學習,其實是把老師的責任分給了優秀生,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優秀生的發展。
我們要了解互助合作學習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它不僅能夠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能力,還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自主和合作學習的習慣,但是合作交流是有前提的,是一種有分工、有合作,先獨立思考再進行交流。所以在開展合作交流學習時,應該先安排好分工。分工是合作學習的第一步,是保證合作學習順利進行的基礎。在操作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安排,還要定期輪換職務,讓學生掌握不同的技能。分工后,老師應該詢問學生小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然后對提出的問題進行總結,共同解釋。在學生進行發言時,人人參與,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合作學習的主要目的就是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和提高,通過互動掌握所學知識和運用知識。合作分工后先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然后總結發言,并且養成記錄的習慣,最后通過共同交流幫扶完成任務。這樣合作交流的方式能夠讓學生覺得數學問題不是那么枯燥,從而提高課堂的效率。
合作學習中,制定積極參與的策略,由于學生的水平是不同的,所以分組過程中,老師應綜合考慮學生各方面的差異,組成異質小組,這樣能夠保證組之間和內部成員之間能夠互補,實現“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的關系,讓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
還要建立有效的評價模式。實行互助合作交流還應該建立相應的評價機制來檢驗小組交流取得的成效。老師應針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評價方法。除此之外,還應該開展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小組成員間的互相評價,自我評價是一個自我反省的過程。同組成員間的評價有助于學生互相鼓勵、借鑒和提高。教師的評價則是對小組交流取得的成果和學生狀況的評價,能夠不斷改進優化學習方式。
總而言之,互助合作學習是未來課堂教學的必然趨勢,對于數學這類相對來說比較復雜和枯燥的課程來說,就更需要合作交流來提升課堂的活躍性,通過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來解決學習中的困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1]顧婷.高中數學課堂中合作學習實施策略和有效性研究[D].蘇州大學,2009.
[2]王麗娜.關于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3.
[3]王淑麗.“動”起來,讓數學課堂更精彩[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5,(1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