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小銳
(河北樂亭第二中學)
傳統的高中政治課教學方法,基本上是教師滔滔不絕地講滿課堂,不留給學生充分的主動學習和消化時間,這種教學方式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從而失去學習政治的興趣。其實,這種陳舊的教學方法實質上具有“重教師主導作用,輕學生主體作用;重知識灌輸,輕養成教育;重群體教育,輕個體教育;重課堂教育,輕社會實踐;重學校教育,輕社會教育”等諸多特征。因此,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必須改革高中政治課教學方式和方法,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教學活動在進行的過程中,是讓學生具有自主學習的能力,而學生本身的能力存在區別,傳統的教學就是一種集體主義的模式,并不能真正發展所有學生的個性,反而會導致墮性的產生。為了避免這種狀況,應當利用學生個體學習為主的教學方法,并在課堂之中進行“自學引導”。
對于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來說,應當具有一定的民主以及平等的地位,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發揮。學生如果要發揮一定的主體性特點,就應當在平等且民主的氛圍之中進行發揮。如今政治課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地位依舊比較高,這種方式之中往往會導致課堂氣氛不夠活潑,如果要打破這種氣氛,就應當在課堂之中引入相關活動內容,讓學生進行自身見解的發布以及保護。
在高中政治新課程之中對于學生的合作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其秉承獨學而無友的觀點,在課堂教學之中讓學生獲得更多的合作的機會,并培養學生自主創新以及學習的相關能力。比方說在可持續發展戰略之中,對于學生進行水資源分布特點的組織學習,并學習有關污染狀況的資料內容。引導學生對于不同的水污染情況進行一定的調查。在調查以及了解的過程中不同組別的學生會在各個角度進行資料的收集以及進行主題的確定,并在這個過程中完成相關報告。而對于這個研究成果則可以全班共同討論,而在這期間出現的問題則是由教師在恰當的時候進行解決。
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新的教育觀念認為,接受知識是一個終身的過程。因此,高中政治教育除了向學生傳授基本的政治概念、原理等知識外,更重要的目的是在于使學生具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政治學、經濟學、哲學觀念,把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所必需的知識技能作為能力培養的核心。這就要求教師要以樹立人本主義的學習觀,轉變教學策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體現“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指導思想。“學會學習”能使人終身受益,高中教育階段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最佳時機。
高中政治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從傳統的“填鴨式”教學中走出來,由教師做主角變為師生互動為主;由單純的知識、能力的傳授變為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影響;學生由知識的被動的建構者變為積極主動的信息加工者,在學習活動中體驗和內化;課堂教學由“傳授型”“灌輸型”變為“體驗型”“參與型”“實踐型”。探究型學習中教師要成為“向導”“參謀”。教師成為“向導”,不再單純向學生傳授教材中固定的知識,而是提供相關的數據、材料、事件、問題和想法等,給學生提供相關的準確資料,努力使學生能得到研究和探究的氣氛;教師成為“參謀”,是通過教師的參與激勵每個學生的興趣和愛好,讓每個學生感受到自己的主體意識,引導學生與原有知識的銜接以及提供相關的方法和有價值的線索。
問題的設置是極為重要的,設置問題是否合理,是否合乎學生的實際、貼近學生的生活,直接關系到學生思維火花的燃起;問題的難易程度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動機和出發點。
首先,教師在設置問題時,必須考慮到每個問題的合理性。第一個問題的提出很關鍵,因為這個問題的設置,我們必須考慮到學生的程度與現有知識的掌握,并且難易度要合理,若較為簡單或較難,則學生的積極性會受到影響。所以一般應略高于學生的現有程度,這樣學生才會有一定的動力,追求更高的知識理解。其次,知識梯級狀態的設置要合理,步驟既不能過多也不能過少,恰當合理的梯級步驟可以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并且可以使他們感受到自己的進步,從而增強自信。另外,合理的梯級設置能使知識的掌握進一步得到鞏固,使學生的成績得到提高。再次,對所提要求必須嚴格執行,切實檢查。一個好的制度的形成,落實很重要。
小組合作式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可根據其選定的“問題”或“議題”要求,自行組織小組,決定學習的方式、學習內容和學習時間,他們可以利用各種可行的學習資源進行有目的的學習。學習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包括查閱文獻、自學等。在合作小組的內部探究性活動中,既要注意發揮每個學生的潛能,又要培養其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它有利于擴大參與面,能有效地促進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使學生之間互幫互學、共同提高。
將時政教學加入到高中政治課堂之中,有著無與倫比的意義,其不僅僅屬于政治教學改革方面的要求,而且也是世界格局發展以及素質教育方面的要求,所以在高中政治課堂之中加入一定的政治教學內容是十分有必要的事情。對于時政教學來說,其與改革要求相符合,而傳統教學模式之中有很多的缺點存在,對于學生綜合發展沒有好處,而且也沒有辦法進行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的調動,對于學生能力本身是一種束縛,根據相關原因可以發現,主要就是因為政治課堂之中的理論常識豐富,在學生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往往會感覺到比較枯燥乏味,而對于教師來說,往往都是利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夠主動,也沒有辦法接受到有關方面的有效信息,因此也就產生了懶隋、懈怠或者說厭惡的相關情緒內容。
在加入一系列的時政教學之后,教師將各種新聞以及時事政治作為切入點,并對于一些現實情況下的案例進行了講解,對于教學活動的開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而學生利用相關案例分析也能夠獲得一系列的有效知識,并使自身能力得到提升,時政教學屬于世界格局之中的需要內容,在全球化進程加快的過程中,社會也比較復雜而且漸漸產生變化,從表面來看世界格局往往是比較平靜的,但是在實際上卻是出現很多復雜的局面,甚至在向更加嚴重的情況進行發展。而對于初中政治來說,則強調對于學生世界觀的影響,讓學生能夠對于我國的發展狀況進行充分了解,并進一步了解世界的變化情況,從而使理念更加先進且能夠與時俱進,在調整自己的過程中,使自己的需求與時代的發展之間有一定的適應性,并更好地規劃自己的未來。
[1]范起超.高中政治有效教學策略研究[J].內蒙古教育,2014,(22).
[2]吳建.高中政治有效教學摭談[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