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玉紅
(河北省唐山市海港經濟開發區王灘鎮王灘中心小學)
小學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培養學生理解和使用母語的能力,使孩子們養成較強的人文素養。而這一目的的達成在很大程度上要取決于語文教師在授課時的用語技巧和教學方式。這就要求教師具備相應的語言修養,能夠用簡單易懂的語句表達課文中的深奧句子,使學生盡快理解課文的內容和深層含義,并逐步培養相應的語言理解和運用能力。小學語文教學具有很強的語言藝術特點,教師教學語言的運用可以明確地體現教師魅力、教學水平、能力、教學修養和教育風格。因此,深入研究小學語文教學的語言特點,把握小學語文教學的深層規律,對于提升語文教師的教學質量,拓展孩子們的語言能力,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以下將詳細分析小學語文教學的語言特點。
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小學生的學習習慣養成和人格發展有著重要作用,是孩子們學習的榜樣。而小學階段恰恰是兒童語言習得的重要時期,所以,語言端正、規范的語文教師,能夠對小學生的語言發展產生重大影響。這就決定了教師語言必須有規范性?;诖耍處煴仨氃诮虒W過程中必須使用規范的語音、詞匯、語法,為小學生的語言學習提供良好的環境。而現實情況卻是,我國很多偏遠地區或農村的語文教師,或者因為自身文化水平限制,或者因為受當地方言影響,經常在最基本的發音或叫法上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如這些地區有很多老師將“師范”讀作“思范”,將“教室”讀作“教史”,將“故意”叫做“得為”,將“肥皂”叫做“胰子”。這種錯誤的引導和教育勢必會影響孩子將來的發展。因此,必須加大對小學教師的培訓力度,使偏遠和農村地區教師都要達到國家規定的教師普通話等級標準,并監督教師在課堂上必須使用規范普通話進行教學,以使學生從小就能養成規范用語的習慣和規范用語的能力。
教師的教學過程本身就應具備科學性,其向學生傳授的知識必須是正確的、合乎實際的。學校是小學生獲得認知的最主要場所,任課教師是小學生在學習知識方面最頂禮膜拜的偶像,很多孩子雖然在家里不太聽從父母的指教,但卻對老師所教的東西深信不疑。所以,一旦老師傳授給孩子們的知識有偏頗,他們就會在認知的初始階段就對這一知識留下了錯誤的記憶,這些認知在以后都很難改變。拿小學語文課文《落花生》為例,“落花生”本是花生的另一種名稱,但有些偏遠或農村地區的教師卻因知識面窄,且沒有深入查閱相關資料,而在課堂上把“落花生”教成“種花生”,產生了知識性錯誤,且在孩子們的頭腦中留下了深刻的記憶。還有些教師的授課用于存在基本的語法錯誤,不能正確、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形成歧義。如“他的說法,有人反對,我認為是正確的”,這句話存在歧義,對于究竟是“他的說法”我認為正確,還是“有人反對”我認為正確,沒有表達清楚。所以,教師課堂用于的表述,必須明確、科學,不含歧義。
小學語文教師的課堂用于在滿足以上規范性與科學性的同時,還必須口語化,并貼近孩子們的日常生活,確保可以被孩子們完全理解,并易于接受。所以,小學語文教師的課堂用于必須生動活潑、貼近實際、簡單易懂。在這一點上,江蘇特級教師李吉林感受頗多。她在向孩子們講授詩歌《瀑布》時曾通過先向學生們講述大家都知道的常識,指出不管是當地的小河還是祖國的長江,都是永不停息地向前流淌著,并支撐著船只向前航行。在這之后她又告訴孩子們,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一種水,它并不是向前流淌,而是從高山或懸崖上傾倒下來的。此時,孩子們的腦海中便呈現出一番自己從未見過的勝景的遐想,并急切想知道這是什么樣的景象,課堂學習的積極性便馬上被調動起來了。李老師的這段導入語就充分考慮到了孩子們的可接受性,對孩子接下來的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
教師用語的生動性是指教學語言要形象生動,充滿活力。小學生由于年齡尚小,自控能力較差,或日常作息不規范,經常出現上課犯困、打瞌睡的情況。相比其它課程來說,語文課堂是更加貼近生活、富有樂趣的,如果教師能在課堂用語上更具生動性,必然能調動起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克服困倦。如教師在解釋《月光曲》中的“幽靜”一詞時,可以不拘泥于詞典中的“幽雅安靜”一詞,而代之以能夠詳細描繪代表“幽靜”的某種景致的語言來讓學生體會其含義。有位經驗豐富的小學語文教師曾這樣描繪“幽靜”:在村口的小河邊,夏天有月亮的晚上,你坐在外婆的身旁,靜靜地觀看遙遠的星空,回想著外婆所講過的牛郎織女的故事。這位教師生動浪漫的語言描繪,非常符合小學生形象思維的特點,將學生們帶入了一番幽靜美好的夜景之中,同時也使學生們深刻理解了幽靜一詞的含義,并能夠在日后的寫作中靈活、廣泛運用。
中國古圣人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不光是一種對學生思維的引導和知識的灌輸過程,更是一種對不同特點學生個性心理的協調過程。所以,教師的課堂用語必須從孩子們的心理特點出發,在恰當的時機巧妙運用幽默風趣的語言引導學生,豐富課堂內容,活躍課堂氣氛。如在教宋詞時,一位老師問學生說:“你們喜歡流行歌曲嗎?”學生們幾乎全部回答喜歡,接著老師言歸正傳:“那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一篇宋代的流行歌曲——宋詞。”學生們于是開始聚精會神地聽老師介紹“宋代流行歌曲”的相關知識和內容,并認真學習書中的這篇宋代的流行歌詞。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知識的活的身體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暢流,這是教學語言的生命、靈魂”。眾所周知,大部分文學作品都要抒發強烈的個人感情,因此,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也要具備應有的情感性,以使學生們能夠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產生相應的感情共鳴,達到課文的教學目標。如在講到《周總理,你在哪里》這篇課文時,老師一定要先被感動,然后再帶著這種對周總理的深切愛戴和緬懷之情為學生授課。正是由于這種情感上的感召,在課堂上學生與老師心心相印,從內心深處感受到了周總理的偉大人格,并立志做一個像周總理那樣的人。同時,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愛國情感必須從小建立,這樣會使孩子們在長大后會有一種情感上熱愛祖國的潛意識,不管將來身在何處,從事什么樣的工作,都能夠心系祖國,時刻準備為祖國做貢獻。
[1]李吉林.小學語文情境教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2]傅惠鈞.教師的口語藝術[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3]郭啟明.教師語言藝術[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