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敏
(甘肅省金昌市金川區第一小學)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繼續和必要補充,也是教師評價學生學習態度的重要方面。但是,隨著新課程的改革,數學作業不再是單一枯燥的算算寫寫,而應是充滿情趣的多元復合體。優化作業設計,勢在必行。
我們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生活經驗出發,設計一些趣味性和游戲性強的數學課外作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成為數學學習的愛好者和主動者。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數學教材中,許多內容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讓學生通過觀察、考察、嘗試等活動,體驗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價值,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并逐步成為一個知識的實踐者。
每位學生在學習上都有差異,這種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故教師在布置家庭作業時,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設計分層次課堂作業,主張量力而行,讓學困生鞏固基礎知識,中等生強化基本技能,學有余力的學生優化知識結構,使每一層次的學生都在完成基礎題的基礎上還能有所提高,增強學習興趣,從而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和心理負擔著手,致力于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自主參與的能力,讓學生做作業的主人,做自己的“作業”,改變“一刀切”。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課堂作業內容設計得豐富新穎,形式多樣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誘因。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生活經驗出發,設計具有趣味性的作業,有助于學生的求知興趣持續發展,以至于延伸課堂空間,使學生研究、探討數學的潛力在課后得以充分發掘,成為一個學習的熱情者和主動者。特別是小學生,趣味性作業更讓他們能成為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學習的陽光孩子。
在之前的數學作業中過于強調獨立思考,沒有將合作的理念引進作業之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與他人(包括家長)交流,進行有效合作。例如:
1.親子型作業?,F在的家長都很關注孩子的學習,很多家長能督促檢查孩子的作業情況,但很少參與孩子的作業。于是,在這一方面就要作大膽的創新,布置一些作業讓學生和家長合作完成。
2.友誼型作業。有些類型的作業,如調查、群體性實驗等都離不開學生之間的分工和合作。有時候,這個實驗和調查是要求學生在一段時間內相互分工和合作的。這個過程中學生有了分工合作,都能明確定位自己的角色,相互合作幫助,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增加了交流,友誼得到了提升。
許多實驗都表明,視覺、聽覺、觸覺等許多感官協同參與,可以使信息更有效地刺激腦細胞,促使思維的發展。數學知識本身反映的是符號化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比較抽象枯燥,而小學生易接受理解直觀、具體的感性知識。教師利用數學知識的原型,可以把這些抽象的知識轉化成看得見摸得著的具象。如讓學生參與實驗操作,弄清知識的道理與結構,則更能化難學為易學。另外,小學數學教學內容中本身就有一些要求學生動手的實驗,可是有的實驗操作在課堂上受到限制。因此,設計實驗型課外作業,讓學生在課外進行實驗與操作。
探究型課外作業是以課堂教學內容為基礎,以日常實際問題為載體,通過學習小組的合作,對問題進行探索與研究,并形成書面文字的一種課外作業。學生針對日常生活、學習及周圍環境中遇到的數學問題,選取一些感興趣的或力所能解決的問題進行研究。教師只是探究型課外作業的組織者、指導者,可讓學生自由組合或將研究內容、興趣相似的幾個人組成一個探究小組,自選組長,組員間分工合作。探究工作開始后,組員可以利用業余時間去圖書館、上網或實地查找資料,研究小組成員們可通過專訪、閱讀、調查、實驗等活動,形成一個靈活多元的交流機制和探究程序。
小學生的思維往往處于具體形象階段,還不具備完全依靠推理等抽象的方法獲取知識的能力,對于學習一些抽象的規律性的數學知識,教師應借助必要的操作活動。數學作業的設計應講求實踐性,來幫助學生實踐能力的形成與發展。不能只能滿足于讓學生在課堂上學會知識,應注重培養學生在面臨實際生活問題時,能從數學角度出發,主動地運用數學的思維邏輯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讓他們在體驗成功中享受學習的快樂,所以教學中教師要設計一些實踐操作類作業,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
數學作業不僅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鞏固所學知識,而且還要考慮到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發展良好的思維品質,掌握解決數學問題的數學思想方法。因而數學作業設計,必須結合教學的三維目標,為學生設計出相應的有思考價值的數學習題。作業設計中,除了必做題,根據學生知識水平,設計層次多樣的選做題,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
所謂情境,就是為了達到學習目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而營造的學習氛圍。小學生一般具有好奇、好問的探究心理。生動的情境式作業,往往能使學生的精神狀態迅速由抑制達到興奮,而且還能使學生產生學習知識的自我需要,引起學生內部認知矛盾的沖突。讓學生在趣中生疑、疑中生奇,奇中生妙,不斷激起學習的欲望。
總之,數學作業設計并不是完全獨立的,而是相互滲透、有機統一的,數學作業的設計要在激活學生思維、引發學生創造思維,實現“再創造”上下功夫。通過數學作業的優化設計,能使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讓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快樂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