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律
(江西省豐城市文教局)
美術作為人文學科的精神本質教育,所體現的是除功利以外的諸如信仰、審美、傳統習俗等精神因素。高中美術教育在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綜合能力上、在諸多的藝術實踐活動中呈現出教育的顯性和隱性的獨特價值,對高中生的發展具有重要促進作用。而要實現美術教學形式的轉變,就要最大限度地減少教師的講授,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自主發展的需要,盡可能做到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主動中發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創新。
新課標下,高中教育突出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對于高中的每堂課程都應該是這樣的要求。而作為美術老師,我更加覺得應該將“以人為本”的理念運用到美術欣賞的課程之中。而將“人文素質教育”引入課堂,則是素質教育的重要表現。
人文素質是指在人文方面,人們所應該具有的品質或者應該達到的發展程度,它強調關注人的價值、發展和綜合素質。高中美術新課標指出:“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是高中教育階段學生必修的藝術課程,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課程標準關于課程性質的一段表述,將美術課程定性為“人文性質”,作為一名高中美術教師,面臨的主要任務之一,則是如何將人文素質教育引入高中美術欣賞課,進而通過美術教育,有效地培養高中學生的人文素質。
教育家萊辛曾說過:“如果上帝一手拿著真理,一手拿著尋找真理的能力,任憑選擇的話,我寧要尋找真理的能力。”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化,以前那種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已經不適應現在的課堂教學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些諸如啟發式、發現式、自學式、活動式、合作式、探究式、演講式、辯論式等卓有成效的教學方式。
通過合作式學習美術的方法,學生們不僅增強了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綜合表達的能力,還增進了人際交流,學習了合作的方式。在這一過程中,人文素質將潛移默化滲透學生的思想。傳統的美術教學方式往往以教師為中心,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法,這在很大程度上束縛了學生的自主性,同學之間的合作性。在學習的過程中,不難發現“合作交流”的優勢是顯而易見,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合作,不僅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率,促進了學生間的交流,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相互信任、團結協作的人文素質。
探究式課堂教學,是以探究為主的教學,可以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探究,在質疑問難中探究,在觀察比較中探究,在矛盾沖突中探究,在問題解決中探究,在實踐活動中探究,宗旨有三點:一是打破傳統教學束縛學生手腳的一套做法;二是遵循現代教育以人為本的觀念,給學生發展以最大的空間;三是能根據教材提供的基本知識把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教學的重點。課堂教學選用探究式,能使班級教學煥發出生機勃勃的活力和效力。探究式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雙方都參與的活動,他們都將以導師和主人的雙重身份進入探究式課堂。
所謂師者,即為可以為人學習的人,是在某方面有專長并且通過日常的教學和相處,使學生得以掌握某種本領或者陶冶情操的人。將“人文素質教育”引入美術欣賞課堂,則作為美術老師,從自身的角度來講,應該具備具體而全面的文化素養,對中外美術史、藝術概論甚至文學、歷史等都應該有很深的了解。另外,要求老師在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有一定的素養。對于專業老師,不僅自身擁有專業基礎知識,而且還要懂得如何鑒賞美,以及如何將自身的“氣質”傳遞給學生。
首先,現代型美術教師應具有現代人的創新意識、開放意識、競爭意識等,以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要求。不管在思想觀念上,還是知識結構上都要不斷地更新改進。現在的中學生擁有比任何時代的學生都多的知識和信息,作為教育者更不應墨守陳規。
其次,教師要清楚地認識到人文精神對于人類的重要性,自覺、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發覺人性的閃光點,做人文精神的示范者和哺育者,努力把自己塑造成為人文型、學者型的教師。在教學中更多地關注美的熏陶,不光說教,不靠灌輸,把教學內容中那些最富美感,最具藝術感染力的亮點挖掘出來,呈現給學生,引導學生去感悟美、發現美,從而形成一種積極樂觀的求知態度。重視哲學、歷史和文學等人文學科的教學。改變專業課單一的局面,增設像中外藝術史、藝術欣賞之類的包含人文思想的課程,適當擴展專業課的門類,使學生能接觸較為廣泛的知識,積累全面的人文素養,為他們今后在藝術道路上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人文素質教育不是一句口號,更不是老師“稍微注意”就可以達到的。將“人文素質教育”引入美術欣賞課堂,需要途徑。那么,有哪些途徑呢?在我看來,應該首先完善欣賞內容。每堂課的欣賞內容應該是經過老師精心挑選和精心安排的。也許課本上會有素材,但是,僅僅局限于教材是遠遠不夠的。
作為欣賞課的教師,應該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見解靈活地運用教材,調整教學內容。對于初學者,應該選擇一些學生比較感興趣并且易于接受的內容。收集素材則應該盡量的貼近同學的心境以及使學生對藝術保持好奇感和新鮮感。素材不僅僅局限于某一個畫家或者藝術家的作品欣賞。其內容可以按照藝術主題、繪畫技巧、主題思想等不同風格。比如,《向日葵》《最后的晚餐》等。另外,在教學的選材中也要注意主次,重點應放在有代表性的名作欣賞上,引導學生欣賞時從具體作品的形象、色彩,到抽象的形式和主題上,由淺入深、由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提高自身的感受力和鑒賞力。
美術新課改后,在欣賞課教學中為了避免教師枯燥乏味的講解、學生被動無聊地聽的現象,教師應從創設輕松、歡快、自由的學習環境和和諧平等的學習氛圍入手,激發學生興趣,突出學生主體地位,認真研究新教材,變講授為啟發誘導的教學方法,用新穎、靈活、實用的科學教學手段來上課。美術欣賞課教學導入過程方法“新”一點,授課過程“活”一點,把各種活動引入課堂,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