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朋生
(秦皇島市盧龍縣陳官屯鄉中學)
實踐證明,做一個合格的公民必須具有豐富的地理知識。地理知識來源于生活,地理知識的學習又為生活服務,為國家的社會主義現代代建設服務。所以,現代地理教學應該充分聯系生活。
七年級的世界地理部分對于初一學生來說,總有些遙不可及的陌生感。教師可多動腦筋,把一些問題融入我們的實際生活中,學生就比較容易接受。情景對話是具有生活趣味的一項活動,巧妙地引入,有助于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美國”一文中,提到美國是個民族大熔爐及種族問題。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分成幾組,各代表不同膚色的人種,相互介紹自己怎樣來到美國的,為什么要來,現在的生活狀況如何,對美國社會有何認識感觸,等等。學生們有的扮成非洲移民,有的扮作海外華人;有的用洋腔洋調的漢語介紹,有的用尚不熟練的英語敘述,可謂精彩紛呈。學生在歡快的氣氛中既學到了知識,又增加了他們的民族自尊心,激發了他們為國爭光的情感,與地理課標中三維一體的教學目標是一致的。
課堂教學,要注重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出發,去理解地理知識,為了讓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能夠更充分的發揮出來,要經常把學生已經熟知的東西聯系的課堂上,讓學生盡情的發言表現,這會讓他們覺得原來地理就在身邊。要讓興趣持久,就要“習慣成自然”,使學生既能在課堂上主動學習地理,也能在課外主動鞏固知識,完成作業,還能在收集、觀察體會中學習地理。生活中學習地理的習慣尤為重要,這是終身受益的學習習慣,是“學過的知識全部遺忘之后還能剩下的東西”。要時刻不忘點撥提醒同學們去觀察、體會、挖掘、收集,勿讓“生活大舞臺”上的知識白白流走。地圖是內容豐富的直觀教具。地理知識都能在地圖上明確、具體地表現出來,把地圖和現實生活很好地聯系在一起,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在講述黃土高原時,除了說明黃土高原是風吹來的高原及土層深厚外,又講到黃土的直立性,適宜開鑿窯洞作為住宅時,讓學生結合窯洞的插圖,明確窯洞具有冬暖夏涼的特點,適合當地冬冷夏熱的自然環境。這樣學生不但理解了黃土高原的形成原因,而且對窯洞能作為住宅,也有了較深的認識。這樣把課堂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使學生對地理學習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環境與發展,是當今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保護生態環境,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成為全人類共同面臨的緊迫而艱巨的任務。20 世紀以來,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的極大提高,加速了文明發展的進程,與此同時,人口劇增,資源過度消耗,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和不均衡發展的問題日益突出,嚴重地阻礙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威脅著全人類未來的生存和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快速發展,使本來就已經短缺的資源和脆弱的生態環境面臨更大的壓力。在發展的進程中,我們對自身經濟發展產生的種種資源,環境問題的困擾和因全球生態環境惡化而引起的各種環境問題,有了越來越深刻的認識。在這種形勢下,只有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保護有限的自然資源,改善生態環境實現國家的長期、穩定發展。中國的青少年和兒童占全國總人口的比重較高,他們現在和未來都是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推動力量。對青少年進行可持續發展意識的教育,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以傳播地理科學知識為手段,以培養學生正確認識人地關系為中心任務的地理教學,比其他任何學科都更具備擔負進行可持續發展教育的責任。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和思路,正作為一種劃時代的觀念,影響著世界的進程和人類的認識發展,培養青少年正確的人生觀,提高可持續發展的意識,爭取更多的公眾參與可持續發展,應該是中學地理教育的基本任務之一。聯系實際生活,更能激發學生學好地理的愿望。
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知識、開發智力、培養能力的潛在動力,是學習動機中最活躍、最有效的成分。只有讓學生從思想上真正認識到掌握地理知識對他們現在和將來學習、工作所具有的重要意義,才能產生學習地理的欲望,形成強烈的學習動機。教師要利用課堂教學,對學生所關心的關于生活和社會問題進行講解和分析,使他們覺得地理對他們確實有用。
學習地質構造的判定,是教學中的難點。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帶學生到野外去實地觀察,領悟。地震,也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面對地震應當如何自我保護,在地震預報上世界發展況狀如何,怎樣減輕地震災害,用這些關乎個人生活、社會發展等方面的知識可引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并可激發學生為學好地理知識,將來從事地震預報研究、為人類幸福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的美好情感。學習天體內容時,可組織學生夜晚觀察星空,并在特殊天象發生時及時組織學生觀察并寫出觀察日記或小論文,為此學生都會自發地學習相關知識。
進入新世紀,我們發現周圍的環境變化很大。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有時與書本知識不相符。比如,地理教材中把旅游業稱為“無煙工業”“朝陽產業”。而現在的學生們由于家庭生活水平高了,在假期里也經常舉家外出旅游,見識也廣了。聯系實際,旅游業為地區經經濟發展帶來的巨大推動力,但同時也引發了他們的一些困惑,于是對課本知識提出了異議:景區的餐飲業繁榮了,向環境中排放的污水多了;景區的私家車不夠停了,二氧化碳排放也多了;景區的游客絡繹不絕,路邊的塑料瓶、方便袋、廢電池多了,對綠化、水質的破壞也加重了。甚至有個別地方一味追求經濟效益,唯利是圖,把原生態純天然的風景,擅自改建為度假村、旅館、飯店、棋牌室等,這不是旅游業對環境帶來的另一種污染嗎?甚至是不可彌補的毀滅!這正是學生把生活和地理聯系起來思考的結果。學生敢于對地理理論提出質疑,不正體現了他們的創新精神嗎。
總之,在地理教學中,要以新課標為指導思想,讓學生切實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中處處有生活;體驗到地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主動去學習探究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識,善用地理的眼光和思維去觀察審視身邊的事物,增強駕馭生活的能力,這樣才能夠充分體現地理學科的鮮活性和它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