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娟
(山東省沂南縣界湖中心小學)
在教學活動中,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現代素質教育的發展要求和發展水平。所謂的“嚴師出高徒”,它是一種被動教學,其收效甚微。在教學中通過抓住小學生“好奇”這一特性,同時展開積極引導并設法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就就會使學生的學習升到另一個高度,學生樂于求知,在學習中不斷創造奇跡,學生在感性的基礎上,就會不斷奮發學習,從而使學生的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性學習,從呆板轉向活潑,因此,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和關鍵性因素。
人教版的數學教材,從整體上逐漸地降低了難度,尤其是在概率和統計內容上的難度作了較大的調整,新版的小學數學教材,更加注重培養學生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由于傳統的數學教材相對枯燥一些,且文字性較強,致使學生學習起來沒有興趣,而現在的數學教材圖畫性強且接近孩子們的生活。而傳統的數學教學由于不注重數學的實際來源和具體應用,只讓學生死記硬套,學生學習起來顯得困難重重。如何將數學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已成為當前教師教學中急需完善的問題之一,這就要求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引導學生通過知識之間的聯系,歸納并系統地整理數學知識,使這些知識在學生頭腦中形成完整的認知結構。挖掘數學知識的內在智力因素,讓學生能借助方法,很好地消化、吸收、應用數學知識,培養思維能力。讓學生們明白數學不光是“買菜算價錢”用,而是與現實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學習數學的目的是把數學應用于現實生活,解決各種實際問題。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小數乘法”單元,就增加了一個“打出租車要花多少錢”的生活問題,如“3 公里起步價是7 塊錢,超過3 公里部分每公里1.5 元”,像這樣的生活例題,就要實際運用到小數的乘法計算中。
學生對數學學習能夠產生足夠的學習興趣,其整個心理活動都會處于一種非常主動的狀態,在學習過程中便會聚精會神地去學習并真正掌握數學概念、性質及基本規律。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是提高學生學習數學能力最有效的教學手段,也是激活學生學習情感,激發學生興趣的根本。
在激發學生興趣的眾多措施中,我在教學中通過創設小組比賽活動、看動畫故事以及動手操作等生動有趣的情境,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在課堂上我通過給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加強對相關數學知識點的學習掌握。例如,在人教版教學“圓柱的側面積”時,我通過提供不同大小的圓柱形罐頭瓶,可讓學生親自體會并感悟,同時并讓學生將外面貼的商標紙剪開,讓學生觀察展開后是什么樣的形狀。多數學生在剪時會憑借自己的第一直覺,沿著線進行剪,這時會發現自己剪完后展開是個長方形;部分學生不會直線剪,而是會從斜線出發,展開后得到的是平行四邊形,從這些行為中多數學生會認識到圓柱體與長方形及四邊形的關系,進而更容易地明白他們之間的關系及側面積的計算。
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教師應積極倡導學生主動觀察、動手操作、大膽猜測的能力,從而使學生不僅能有效地參與數學學習活動,而且不僅能提高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學習能力。學習數學可以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一道數學題考查的不單單是答案,更注重的是培養學生解題的思考過程和解題方法,學生只要學會方法,就能舉一反三,解決很多不同類型的題。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指導學習方法時,應更注重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比較分析能力以及抽象能力等方面學習能力的提高。
總而言之,實施創新教育,就必須以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為發展主體。根據學生的學習特性,以學生想學、樂學為出發點進行施教,讓學生在充滿興趣的氛圍中去主動探索知識,主動獲取知識。因此,打造數學興趣教學,是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應努力探索、積極研究的新課題。
[1]熊覓.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3.
[2]李紅梅.淺談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J].現代閱讀,2013,(04):207.
[3]陳松.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J].新課程,2014,(0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