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 黃晶
2009年3月,國務院出臺《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促進物流業自身平穩較快發展和產業調整升級的需要,同時服務和支撐其他產業的調整與發展的需要。2010年09月,湖北發布了《湖北長江經濟帶開放開發總體規劃》,把大力發展沿江現代物流業確定為湖北長江經濟帶建設重點發展的六大支柱產業之一。2013年12月,湖北省發布了《湖北省促進現代物流大發展兩年行動計劃(2014~2015年),提出加快把湖北建設成為中部乃至全國重要的現代物流基地,打造湖北經濟升級版。湖北省物流業整體上保持平穩運行態勢,物流轉型升級繼續推進。隨著湖北省產業升級進程的不斷推進,對與之相配套的湖北省物流產業勢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促進湖北省物流產業升級是目前湖北省物流業發展的關鍵問題。
湖北省處于“承東啟西,貫通南北”的核心位置,擁有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十二五”物流規劃目標明確,全省社會物流總額年均增長12%,截至2015年,物流業增加值超過2000億元,力爭達到2300億元,年均增長13%以上,力爭到2015年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比“十一五”期末下降1個百分點以上。
“十二五”時期以來,湖北省積極探索和大力推進以武漢、宜昌、襄陽三個中心城市為支撐的綜合運輸體系建設,全省通達型城鄉一體化運輸網絡、復合型城際快速運輸網絡、骨架型區間干線運輸網絡、干支相連航空運輸網絡、支撐型交通信息服務網絡正在不斷加快形成。良好的綜合運輸網絡,便利、快捷的交通基礎條件,有力推動了湖北省物流業發展。
湖北省通過“兩圈一帶”戰略的實施促進物流網絡的完善,全省物流業發展的區域聚集和輻射態勢將進一步形成。“兩圈一帶”指武漢城市圈、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和長江經濟帶。武漢市及1+8城市圈在湖北省物流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譽為全國大物流體系的“立交橋”、“大樞紐”,預計到2016年末,武漢社會物流總額達3.2萬億元,物流業增加值達1500億元;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以宜昌、襄陽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為支撐,輻射湖北西部及周邊地區的鄂西物流圈,隨著三峽現代物流中心建設全面啟動,宜昌市現有國家A級物流企業22家,省重點物流企業21家,居全省第二,基本建成三峽(秭歸)茅坪翻壩物流園、太平溪物流園等10個綜合物流園區,2012年宜昌市物流總收入600億元,同比增長14.4%;湖北長江經濟帶物流產業發展呈現良好局面:湖北長江綜合運輸網絡初具規模、信息化系統不斷完善、現代物流發展勢頭良好、沿江港口物流園區正在籌建、一些傳統航運企業在沿江地區積極開展現代物流服務。
湖北省通過重點扶持一批綜合實力強、管理規范、具備良好行業影響力和帶動力的優秀物流企業和物流項目實現推動湖北省現代物流行業的良好發展,截至2014年12月,湖北省已認定151家重點物流企業。引導物流行業內的優秀企業,特別是省重點物流企業,加入到A級行列。截至2013年1月,全省A級物流企業的保有量達148家,占全國的7.3%,居全國前列。力爭“十二五”期末全省A級物流企業達到260家,占全國的5%。
湖北省作為中部地區,在承接沿海城市向內地及中西部地區的產業轉移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類似于中芯國際、深圳富士康、冠捷電子以及服裝、食品、汽車等產業的轉移帶動企業集群加速發展升級。湖北省政協副主席肖旭明指出湖北把推動產業的升級轉型作為全省經濟發展的首要目標,湖北省幾大支柱產業如汽車、鋼鐵、石化、電子信息、紡織、食品、裝備制造等產業正在加速升級。產業轉移一方面為湖北提供了較為豐富的物流需求,另一方面對湖北乃至整個中部地區的物流服務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現代物流是推動經濟升級轉型的加速器、助推器,更是提升產業層次、促進區域核心競爭優勢形成的關鍵因素,作為重要的生產性服務業,物流業在經濟結構調整中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而在產業轉移的過程中湖北省物流業出現了服務業與制造業的產業不配套、物流成本高、物流供應不及時等多方面問題,這也促使湖北省物流產業不斷升級。
利潤是企業的生命線,而我國的物流成本長期居高不下,物流業高成本、低效益的運行態勢尚未實現根本改變。湖北省現代物流業相較沿海發達城市起步較晚,雖然近年來湖北省部分物流企業成長迅速,經營業務不斷拓展,但企業規模仍然偏小,服務內容比較單一,經營模式比較落后,管理型、綜合性物流企業比較少。2011年湖北省每億元GDP所需要的物流額為2.34億元,比2010年增加了1100萬元,這就說明全省物流效率在下降。與此同時,國外物流巨頭的進駐也給我省物流市場帶來了不小威脅。抓住經濟發展的契機,改變傳統物流企業的粗獷式發展模式,降低物流成本、優化物流服務,物流產業的升級轉型勢在必行。
近年來,依托獨特的地理區位優勢和政府政策大力支持,湖北省物流產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
湖北公路、水路、航空、鐵路和管道五大運輸方式構成的綜合運輸網絡初具規模。2013年,全省鐵路營業里程3551公里,公路通車里程226912公里,內河航道里程8988公里,形成了以長江干流航道、“九縱一橫”鐵路干線和27條國道公路主干線及省道公路干線為骨架的長江綜合運輸網絡;2013年湖北省共建成8條高速公路項目,新增327公里,全省投向交通基建的資金達到938億元,規模位居全國第三。按照規劃“十二五”期間,湖北省將投資3059億元用于公路、港航和運輸樞紐及物流工程建設,通過建設長江、漢江物流帶,逐步建成服務中部的物流樞紐。
2014年,湖北省物流發展局指導全省物流園區及企業信息平臺建設,加快了信息平臺進園區試點工作,完善了省級物流信息平臺與物流園區互聯互通機制,現已與武漢大道、宜昌愛奔、三峽物流園及襄陽東風合運物流公司達成聯網意向,并與浙江物流平臺實現了功能性互通。截至2015年1月,湖北交通運輸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累計點擊率超600萬次。另外,長江航運部門和一批大型港航企業正努力推進EDI系統、AIS系統等信息系統建設,努力建立與物流信息鏈相適應的信息網絡,實現對物流全過程的監控和跟蹤管理。各類物流企業的物流信息系統正在不斷完善,GPS、GIS、條碼技術、自動分揀系統等物流信息技術的應用更加普及。
截至2014年1月湖北省A級物流企業有167家,在全國排名第三,TNT、國家郵政、聯邦快遞等物流行業大鱷紛紛加碼布局湖北。武漢、宜昌等沿江城市紛紛規劃、建設區域性物流中心,沿江主要港口正在籌建港口物流園區,一些傳統航運企業如中遠、中海、中外運和長航集團在沿江地區積極開展現代物流服務。到2015年,湖北省將培育交通物流示范企業10家、示范物流園區5個。物流產業總值將達到2300億元,湖北物流產業迎來高速增長期。
但同時,湖北物流產業發展也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一是政策扶持和行政推動力不夠,國家、省、市出臺的有關政策落實還不到位,缺少新興產業的具體扶持性措施;二是物流基礎設施還有待進一步完善;三是公共信息平臺建設在不斷推進,還有待完善;四是物流企業整體規模偏小、物流服務的模式相對單一、物流服務效率較低;五是高級物流人才及物流復合型人才匱乏,特別是在物流戰略規劃研究以及實際運作方面;六是物流園區的集聚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已建成的物流園區存在重數量、輕質量的現象,產品配套能力弱,沒有形成社會化供應鏈和完善的物流網絡等。
加強湖北省物流產業發展的總體規劃,合理配置物流要素及資源,根據省市發展基礎和產業特點,科學界定合理分工,嚴格執行規劃,避免重復建設,對現有物流管理體制的整合。給予物流行業政策傾斜,解決城市物流配送車輛進城難、收費高、罰款多等突出問題,減少物流企業各種路橋費、高速通行費、企業稅費等負擔,優化省內物流外部環境,加快港口、碼頭、道路、橋梁等交通硬件設施建設,盡快使一部分物流園區及物流企業做大做強,形成物流企業品牌效應,提升湖北省物流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
物流行業的信息化建設,對于“兩化”融合,提升整個社會的信息化水平,又具備極強的帶動和輻射作用,對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增強國民經濟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從我國物流行業信息化發展的需求看,公共物流信息平臺、供應鏈物流管理、RFID等新技術應用將成為今后物流信息化的重要方向。提升整個湖北省區域性物流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完善物流信息化與物流園區互聯互通,發展全省“公路港”信息平臺以及華中地區眾多物流企業現代化的物流管理建設,提升物流供應鏈信息化發展水平,對增強整個物流行業管理和運作能力至關重要。推廣先進物流技術和國際標準,通過運輸技術、倉儲技術、包裝技術、信息技術等在內的技術使用,提升物流企業的作業效率、降低運作成本。
現代物流園區作為一種新型業態對銜接生產和消費具有很強的關聯效應,是區域物流產業集群區,也是城市物流體系的核心樞紐。通過物流園區的合理規劃和布局,突出各園區的特色和核心競爭力,引導物流園區規范發展,將眾多專業化程度低、規模小、功能單一的物流企業聚集在一起,有利于發揮產業聚集的規模效益,提升行業的服務能力,實現物流過程一體化服務。要科學、合理地規劃港口周圍的物流園區,注重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在物流港口附近興建相應的加工、倉儲、轉運等物流園區是整合資源、最大化降低企業物流成本的有效途徑。
制造企業將物流業務外包是擴大物流需求的關鍵途徑之一,有利于物流向規模化、專業化的方向發展。物流龍頭企業對中小物流企業兼并重組、中小物流企業聯盟合作有利于提高物流企業服務質量、降低物流成本、形成物流品牌。除此之外,物流企業還應結合湖北區域特點,提供多元化的物流服務,適應市場發展需要。如武漢處于長江中游地理位置,具有較好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長江沿線物流產業,通過“公—水—公”多式聯運方式,實現貨物往長江上下游乃至河海轉運物流,大大降低了物流運作成本,對實現傳統物流企業的轉型升級具有非常大的促進意義。
人才是物流產業發展的關鍵,隨著湖北省物流產業的升級轉型,勢必需要一批專業的物流人才。政府部門要通過市場調研,明確物流人才總需求,制定促進湖北省物流產業升級的物流人才總體規劃方案。各高校及培訓機構應發揮科教優勢,開展多層次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加快物流專業人才的培養,重點培養航運與物流、信息與物流等不同專業的復合型、管理型人才,逐步建立產學研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機制和物流人才培養體系。各高校應結合自身的辦學特色,通過校企共建、合作辦學等方式明確自身的物流人才定位,努力培育出適應市場發展的物流人才。
[1] 韓瑋,覃詩章,呂作武.武漢強勢推進四大物流產業[N].長江日報,2012-4-24.
[2] 嚴羨蘭.以現代物流園區建設為突破口 推進湖北長江經濟帶物流產業升級轉型[J].世紀行,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