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瑞金市委黨校 范明
中共贛州市委黨校 胡宗洪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出臺實施的第四個年頭,是為實現振興發展“五年上臺階、八年大跨越”目標奠定更加堅實基礎的重要一年。贛南蘇區振興發展處于縱深推進的重要關口。縱深推進振興發展,必須遵循新常態發展的“大邏輯”,準確把握新常態的特征趨勢,在新常態下把握新機遇、構筑新優勢、再創新輝煌,不斷開拓振興發展的新境界。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加快推進振興發展,必須遵循這一“大邏輯”,努力在新常態下把握新機遇、構筑新優勢、再創新輝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學認識當前形勢,準確研判未來走勢,必須歷史地辯證地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準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習近平總書記于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時首次提出“新常態”概念,7月在黨外人士座談會上再提“新常態”,11月在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開幕式上首次全面闡釋中國經濟新常態,12月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對經濟新常態的“九個特征”作了深刻的闡述。這些重要論述對于我們準確研判經濟新形勢,全面準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尤其是新常態的“九個新特征”的概括和闡述,標志著我們黨對我們國家經濟發展階段的認識更加深刻、更加具體了。
面對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我們要科學認識當前形勢,準確研判未來走勢,歷史地、辯證地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準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的認識和判斷上來,做到觀念上適應,認識上到位,方法上對路,工作上得力,增強振興發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有幾個主要特點。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1]”這些特點,是新常態下經濟發展規律的體現,是當前我們做好經濟工作的重要遵循。
我們要把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貫穿到推進振興發展全過程,保持戰略定力,扎實主動作為。要深刻認識到,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在支撐條件和外部需求環境都已發生深刻變化,傳統經濟增長的思路和辦法已難以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必須靠改革和創新著力推動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加快從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
“天下大勢之所趨,非人力所能移也”。當前,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出現了一些明顯的趨勢性變化。比如,驅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消費、投資和出口,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從消費需求看,過去我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現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從投資需求看,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后,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國際市場空間擴張很快,出口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能,現在全球總需求不振,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也發生了轉化,同時我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這些趨勢性變化說明,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
但這些趨勢性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判斷,改變的是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和條件;沒有改變我國經濟發展總體向好的基本面,改變的是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深刻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趨勢性變化,要求我們更加注重滿足人民群眾需要,更加注重市場和消費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引導社會預期,更加注重加強產權和知識產權保護,更加注重發揮企業家才能,更加注重加強教育和提升人力資本素質,更加注重建設生態文明,更加注重科技進步和全面創新。加快振興發展,要把握大勢、順勢而謀、乘勢而為。
贛南蘇區仍是后發展、欠發達地區。開辟蘇區振興發展新境界,尤其要保持清醒認識、增強戰略定力,正確把握和處理好新常態下“好”與“快”的辯證關系,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思路決定出路,思維水平決定工作水平。應對新常態,中央要求既堅持底線思維,凡事從壞處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保持“憂患心”,又堅持戰略思維,徹底擺脫“速度情結”、“換擋憂慮”,保持“平常心”。應對新常態,要有新思路。要堅持實施《若干意見》為總抓手,堅持加速發展與注重質量相統一,堅持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相促進,強化創新驅動,強化民生保障,縱深推進贛南蘇區振興發展,為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
當前,尤其要深挖《若干意見》的“政策富礦”,開拓其政策“含金量”。《若干意見》是新常態下趕超崛起的“政策富礦”,是贛南蘇區人民與全國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的“幸福寶典”。但現在有些政策轉化還不充分,重大項目落實還不理想,重大平臺作用發揮還不明顯。要繼續抓好政策落地,集中力量對接攻關,努力在差別化產業目錄、行政區劃調整、生態補償試點、部分西部大開發轉移支付,以及國家級平臺建設項目資金幫扶等方面,爭取更多傾斜支持。進一步推動完善對口支援工作定期座談、情況通報、激勵考核等機制,加快構建上下聯動、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全面加強政策、資金、項目、人才等支援事項對接,提升對口支援實效。
要抓住機遇,深挖《若干意見》政策潛力,密切跟蹤落實各項支持措施,找出國家政策與我市產業發展、重大項目、民生事業和改革創新的對接點,逐項研究政策實施的具體措施,使政策的含金量盡快轉化為落地建設的項目,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和經濟社會效益,成為惠及贛南人民的真金白銀[2]。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三期疊加”階段性時期,發展動力發生轉換,增長速度相對穩定,經濟結構將實現新的平衡。在新常態下,靠基建、出口、房地產和制造業投資、地方政府舉債等傳統發展的引擎已經基本“熄火”,未來的經濟增速,更多地依靠改革和創新來驅動。
我們要強化改革引領,以更大膽識深化改革開放,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在市場化改革中取得更大成效,激發市場蘊藏的巨大增長動力,主要靠市場發現和培育新的增長點;要強化創新驅動,推動全面創新,更多靠技術、產業、市場創新來培育和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把創新成果變成實實在在的產業活動;要強化民生保障,更加關心群眾生活,著力改善民生,同時以民生改善擴大內需、促進消費、拉動增長,形成良性循環;要營造有利于大眾創業、市場主體創新的政策環境和制度環境,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創造更好市場競爭環境,培育市場化的創新機制,在保護產權、維護公平、改善金融支持、強化激勵機制、集聚優秀人才等方面積極作為,降低創業成本,提高創業成功率,推動新常態下的穩定就業、全民創業。
振興發展是贛州最大的戰略,《若干意見》是贛州最大的優勢。我們要堅定不移地扭住戰略主線,深挖《若干意見》的政策潛力,在新常態下找準振興發展的結合點和著力點。
(1)要加強與“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國家重大戰略的互聯互通。適應新常態,加快促振興,改革開放是必由之路和“關鍵一招”。要始終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圍繞市場體制機制完善、市場主體發育、依法行政等方面,推進既具有年度特點、又有利于長遠制度安排的改革舉措,為振興發展注入不竭動力。要充分發揮對口支援優勢,進一步爭取更多改革試點在贛州探索實踐,并將取得成功經驗的試點試驗,盡快由點到面推開,努力創造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贛州經驗。充分發揮區位、政策、資源、平臺等優勢,加強與國家重大戰略互聯互通,著力推進招大引強,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
(2)要更加關心群眾生活,著力改善民生。抓改革、促振興,都是為了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新常態下,要更加關心群眾生活,著力改善民生,同時以民生改善擴大內需、促進消費、拉動增長,形成良性循環。要全面完成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任務,全面解決群眾飲水安全問題,加快農村公路建設和危橋改造,提高符合通車條件的行政村客車通達率,積極爭取列為全國公積金貸款支持保障房建設試點城市,基本解決小學、初中寄宿生住宿問題,完成鄉鎮公辦中心幼兒園、農村小學義務教育標準化建設,推進省部共建教育改革發展試驗區,加快建設贛州職教園區,爭取市人民醫院新院投入使用,開工建設市兒童醫院。要把扶貧攻堅作為振興發展的重大民生工程,以羅霄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為主戰場,采取產業扶貧、移民扶貧、教育扶貧、就業扶貧等有效形式,讓貧困群眾早日脫貧致富,打造革命老區扶貧攻堅的“贛州樣本”。
(3)要推進法治建設護航振興發展,推進法治贛州建設。要著力推進法治政府建設,進一步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制定并公布“權力清單”和市場投資“負面清單”,劃定權力邊界、規范權力運行,讓“看得見的手”依法行事,讓“看不見的手”充分施展。加快構建統一開放、規范有序的市場法治體系,促進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公平交易,使企業更加公平地開展競爭、社會更加自由地創業創新、市場更加高效地配置資源。要全面加快法治社會建設,以法治理念推進社會治理方式創新,引導群眾學法、知法、守法、用法,自覺用法律方式表達訴求,營造全社會崇尚法治的良好氛圍。各級領導干部要進一步強化法治意識,提高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和法治手段推動發展的能力,善于在法律框架內,用法律手段解決經濟運行中的問題,不斷提升振興發展的法治化水平。
(4)要堅定不移地落實從嚴管黨治黨的要求,從嚴抓好作風建設,提振干部的精氣神。精神振,一振百振。改革振興的任務越繁重,越要振奮精神。應對新常態,縱深推進蘇區振興發展尤其要進一步弘揚“尊新必成、守舊必亡”的創新精神、進一步弘揚“責任重于泰山”的擔當精神、進一步弘揚“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的實干精神、進一步弘揚“以身作則、清正廉潔”的自律精神。要加強紀律建設,把守紀律講規矩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做到遵守規矩又奮發有為,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不斷凝聚改革振興正能量。
[1] 習近平.謀求持久發展 共筑亞太夢想——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開幕式上的演講[R].國家會議中心,2014-11-09.
[2] 史文清.新常態下推進贛南蘇區振興發展[N].贛南日報,201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