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立新
(湖北省武漢市礪志中學)
武漢市礪志中學是一所招收普通學校難教、家庭難管學生的工讀教育專門學校。在礪志中學這塊特殊教育園地里,教師沒有寒暑假,沒有雙休日,學校幾乎成了被社會遺忘的角落。學校教育觀念落后、教師充滿職業倦怠、鐵門鐵窗式的管理模式讓學生浮躁不安,學校生源匱乏,學校陷入了發展的瓶頸。
2012 年年初,武漢市教育局重新組建礪志中學領導班子,班子成員認真研究校情,商討對策,嘗試在專門教育領域進行改革和轉型。學校提出了“專門教育也能辦成優質教育”的理念,嘗試新的教育路徑,改圈養為放養,讓學生回歸正常生活軌道,給學生營造家的氛圍,溫暖問題學生冰凍的心靈,探索適合新時期社會需要的專門教育模式。
由于歷史的原因,工讀學校一度給人以“壞學生,差學?!钡挠∠?。為了淡化工讀色彩,礪志中學提出“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的辦學目標,倡導個性化、訂單式教育模式,讓學生走出在普通中學受忽視的心理陰影,在這里找回自信,找回自尊,找到興趣,找到成功。
為了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推進學校二次創業,兩年來,礪志中學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打造健康課堂。一方面,礪志中學與武漢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湖北大學、湖北省校長協會、武漢市教科院、武漢珞珈書院等教育科研機構建立聯系,邀請專家到校給師生做講座或現場指導。武漢市教科院、武漢珞珈書院的名師親臨課堂聽課,指導中青年教師備課、上課。另一方面,學校選派教師到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四川師范大學、貴州師范大學、曲阜師范大學等高校學習,到北京、上海、深圳、南京、太原、鄭州等兄弟城市專門學校取經,與專家、名師面對面交流。
2012 年5 月,學校承接湖北省“十二五”重點課題《以學生發展為本,建設健康課堂的研究與實驗》,致力打造適合問題學生的專門教育健康課堂。教師們在教學實踐中開展教育科學研究,在研究的基礎上推進教學改革創新。學校實行寄宿制小班化教學模式,班額控制在20 人以內,教師悉心呵護學生,與學生同吃住、同活動,用感恩教育、挫折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孝雅教育、職業技能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及拓展教育等多種教育手段,對學生進行立體式、個性化的教育轉化。
學校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點,開設了管樂、舞蹈、刺繡、美術、書法等各種特長班,由專業老師輔導,學生的潛能得到了激發,藝術才能得到了施展。管樂班成了學校素質教育的品牌;刺繡課成為校本課程開發的亮點;舞蹈班編排的舞蹈多次在武漢市藝術小人才比賽中獲獎;美術班讓學生學會審美,在提升學生美術素養的同時完善了學生的品性人格;書法班讓學生平心靜氣,在國學經典中修身養性。通過開展各種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學生不僅完成了文化學習任務,還學會了做人做事,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施展了自己的個性才華。學校轉型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成功的典型案例。
父母離異,長期遭受父親家庭暴力的小彥性格自閉,但是她聲音甜美,老師推薦她擔任學校大型活動主持人,幫助她在各項活動中展現才能,走出過去。小彥現就讀于湖北廣播電視學校,是學生會成員與校廣播臺女主播。
學生小亮,上初一時就開始逃學、談女朋友,后來發展到盜竊財物。進校后,班主任制訂詳細的訂單教育方案:先道德法紀教育,后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使得進校一年后的小亮完全變了樣。2013 年9 月,小亮在家鄉應征入伍,因其在新兵連表現突出,獲得了部隊表彰。
豐富生動的生活就是最直觀、最有效的課程。學校把學生帶出校園,讓大自然成為學生的第二課堂。學校為學生購買武漢市標志性景點的旅游年票,帶領學生游覽辛亥革命紅樓、東湖、黃鶴樓等景點,讓學生積極融入自然與社會,了解武漢的人文地理與風土人情。此舉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也陶冶了學生的情操。
學校改變“關管看”的傳統專門教育模式,讓孩子們與普通學校學生一樣正常享受法定節假日,與家長一起同享天倫之樂。這種讓學生回歸正常生活軌道的做法,取得了理想的教育效果。學生不負老師的期望,假期結束,都能按時返校并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
為了對學生們進行感恩教育,學校多次開展“家長開放日”活動,邀請家長走進校園,體驗學生生活,感受孩子的進步,也讓孩子感受父母的關愛。“家長開放日”活動中,孩子們的舞臺表演情真意切,書法作品風格多樣,人物素描栩栩如生,被子疊放有棱有角。學生們出色的表現讓不少家長感動得熱淚盈眶。正是學校的堅持,讓他們的孩子告別了過去,懂得了做人做事。
2013 年、2014 年,學校兩次帶領學生到革命老區——“將軍縣”湖北紅安縣七里坪鎮方西河中學開展“紅安礪志行”活動,把專門教育課堂開到了革命老區,開到了老區學校,開到了農戶家里。礪志中學孩子與老區孩子同吃住、同學習、同勞動,結對成長。學生們感受到了老區人民勤勞樸實、自強不息的優秀品格,懂得了珍惜,學會了感恩。活動結束時,武漢孩子與紅安孩子難舍難分,他們與紅安媽媽激情擁抱,依依不舍地告別了這片土地……此次教育實踐活動受到老區群眾與師生的高度評價。
青青是一名嬌氣的女生。以前經常逃學、上網,動不動就與父母斗氣,離家出走,父母的話,根本聽不進去。參加了紅安礪志行活動以后,她像變了個人一樣,上課愛開小差的她學習用功了,做衛生也比以前認真多了,在老師面前也乖巧多了。她在日記里這樣寫道:“紅安礪志中學一周的體驗活動,我們與山區小伙伴一同學習,一同生活,充分體會到了山區孩子的淳樸、善良與山區生活環境的艱苦。山區孩子學習刻苦不說,周末回家還要幫忙父母干農活,零花錢、零食基本沒有,她們沒有半句怨言,學習成績卻頂呱呱。我們生活在蜜罐里,還經常與父母鬧別扭,聽不進老師的教導。現在我真的知道我錯了。”
為推進“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的教育理念,學校不僅教孩子文化知識,教孩子做人,還注重激發他們對勞動技能的興趣,幫助他們掌握職業技能,為他們畢業后順利融入社會奠定基礎。
學校和湖北省人力資源職業培訓中心、武漢市勞動就業管理局、武漢市群眾藝術館、武漢市多所中專職校建立聯系,遴選門檻低、薪酬較高的專業,針對學生的興趣對學生實行個性化訂單式教育,開設汽車美容、西點制作、形象設計、茶藝茶道等專業,讓每個學生找到興趣點并最終掌握一技之長,離校后能融入社會自食其力。
小龍因為上課鬧堂,參與打架斗毆,成了老師與學生眼里的“壞學生”。被家長送到了礪志中學。小龍進校不久,職訓處劉勇鋒老師發現小龍頗有音樂天賦,把小龍編入管樂班,手把手教小龍吹小號。在劉老師的指導下,小龍成了一名優秀的小號手。憑借這個特長,小龍考入湖北某藝術學校學習。如今,小龍尚未畢業,已經有幾家用人單位向他伸出了橄欖枝。
專門學校轉型需要教育者轉變教育觀念;需要完善專門教育制度設計;需要上級教育部門的理解與支持;需要全體教職工群策群力,用心用情;需要一切從學生出發,相信學生、尊重學生;需要培養孩子的一技之長,給孩子安身立命的本領,只要專門學校轉型發展方向正確、方法得當,專門教育也能辦成優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