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欣
(赤峰市寧城高級中學)
傳統的歷史教學設計過分依賴于教材的編排,教學效果不太理想。運用專題進行教學,可以提高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能力,利于學生復習和運用知識進行答題。新課程改革進一步推進了專題教學方式的發展,高中歷史教材的編排趨于專題化,不僅能夠提高其探索性,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教師在進行專題教學時,必須對課本內容進行重新編排。在編排的過程中,要根據一定的規律和順序進行編排,以專題的方式將相關的內容納入其中,從而建立一個龐大的信息網絡。通過對知識進行重新編排,建立網絡的知識,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掌握能力,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進行進一步的理解和鞏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理解進行整理,對知識進行科學合理的歸納。教師在建立知識網絡時,要全面考慮事件的發展層面。例如,第一次工業革命。18 世紀中期,瓦特發明了蒸汽機,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進入工業革命的國家。依靠蒸汽機,英國人大力發展運輸業,從而推動了工業革命的進一步發展。19 世紀中期,英國的機械生產行業的產生標志著工業革命的完成。對這一部分的整理是根據英國工業革命發展的時間順序進行的。在這個時間范圍內,世界上的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也開始進入工業革命。例如,法國的大革命,推動了法國走向工業革命之路。針對第一次工業革命進行專題教學,教師不僅要將英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展過程詳細講述,還要將同一時期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革命詳細講述,讓學生通過整理,將零散的知識以網絡的形式進行理解和記憶。
教師在進行歷史專題教學的過程中,突出重點,讓學生抓住知識的重點,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當學生在閱讀歷史試題時,能夠快速抓住重點信息,根據歷史事件探究方向進行思考和分析。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對知識點進行整理,運用歷史專題研究的方法,將知識以網絡的形式進行分析和總結。
教師進行專題教學過程中,要根據教材的內容,創設一定的歷史情境,讓學生融入到情境之中,更好的理解教材的內同行。例如,分析我國建國初期的具體形式和新中國的建國背景時,教師可以搜集我國建國初期的相關圖片和視頻資料,在課堂上運用多媒體進行播放,讓學生更加直觀的感受到我國建國初期的歷史環境,讓學生將問題帶入特定的歷史情境,進行分析。
不同時期的歷史有所不同,教師在進行專題教學時,要積極運用相關的材料創設情境,拓展學生學習的思維,從不同的角度對問題進行分析。布置相應的課堂練習,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及時的鞏固。當學生完成練習之后,對于大部分學生都難以理解的問題進行詳細的分析,可以進行進一步拓展,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當學生在遇到此類問題時,便可以迎刃而解。
專題的創建,離不開教材。教師要吃透教材中的內容,將教材里的知識點按照一定關系進行切割,以專題的方式將知識點進行重組。在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結合教材進行專題學習,將相同的知識點進行整理和總結。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基于課本的主要框架,將較為模糊的專題清晰化。
例如,教師在進行中國古代政治建設專題的教學時,可以根據其中一定規律對內容進行進一步的細化。針對政治建設的構造,可以以“制度”“思想”等進行專題分類。也可根據具體朝代的特點,進行分類,如“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建設”等。將原本籠統的教材內容進行進一步的細化和整理,有利于學生更加全面和系統對中國古代政治建設進行了解和加深記憶。教師可以將一些零散的知識點進行整理,將其加入大的專題之中,在講授時進行補充。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高中生獲取知識的渠道越來越多,便捷的信息網絡,讓學生隨時隨地可以獲取自己需要的知識。課堂已經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途徑。因此,教師在進行專題的教學過程中,過分的延長教師講授的時間是不科學的。教師要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教學生不知道的東西,從而提高教學效率。這要求教師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加強有效的溝通和交流,了解學生之所需,解決學生在歷史課程學習上的困難。
例如,在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時,教師讓學生在課前搜集該人物的相關資料,包括該人物所處的時代、人生經歷、歷史貢獻、后世對他的評價等,進行整理和分析。在課堂教學上,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所搜集到的資料發表自己的看法,讓學生對該歷史人物進行交流和分析。當遇到無法解決的難題時,教師可以進行詳細的分析。
高中歷史教學設計以專題的形式進行,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認識,而且有利于學生系統的復習,運用歷史專題分析的方法對相關歷史題進行閱讀,快速抓住其中的重點和難點,全面分析,從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
[1]王俊燕.基于專題的高中歷史教學設計探討[J].考試周刊,2014,(64):126.
[2]嚴鳳成.史學理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