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毅敏
(湖南省商業技術學院)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商品經濟的全球化發展,教育已經成為商品經濟里面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模塊。然而教育既然能以商品的形式出現在世界范圍內,其賣點應該聚焦于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方法。中國這個具有悠久文明的大國在教育領域中的探索已經經歷了數千年,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部分教學方法現在仍然在繼承和發展,如孔子提出的“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可以稱為中國教育領域里面最早提出的素質教育思想,當前中國推行的素質教育屬于孔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另外,當前社會信息來源非常便捷,教學方法已經不能單一存在于教學領域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學生的過程行為中發現問題,并且及時找到對應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教學活動。這樣的教學觀念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常常使用“發現教學法”,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發現教學法亦稱假設法和探究法,是指教師在學生學習概念和原理時,不是將學習的內容直接提供給學生,而是向學生提供一種問題情境,只是給學生一些事實(例)和問題,讓學生積極思考,獨立探究,自行發現并掌握相應的原理和結論的一種方法。“發現教學法”的研究與應用有利于推動教師教學的積極性的調動,增進強烈的事業心和高度的責任感;同時還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他們創造性思維能力,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總之,“發現教學法”的應用研究是實現學生“發現學習”到師生“發現教學”的突破。下面筆者就“發現教學法”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做簡要分析。
發現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發展學生的理智和判斷力,以形成不依附于權威的獨立人格。發現教學法的指導思想是以學生為主體,獨立實現認識過程。即在教師的啟發下,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誘發他們學習的興趣、熱情,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自覺地、主動地探索科學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及步驟;研究客觀事物的屬性;發現事物發展的起因和事物的內部聯系,從中找出規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引導學生充分理解和參與學習過程,認識到自己既是教學的對象,又是學習的主人,既是受教育的客體,又是自我教育的主體。學生在探索式的學習過程中,學會自我監督,培養各種能力。教師扮演學習促進者的角色,引導學生對這種情境發問并自己收集證據,讓學生從中有所發現。一旦在他心中用權威代替了理智,他就不再運用他的理智了,他將為別人的見解所左右。在發現教學中,由于學生不得不自己學習,因而他所使用的是他的理智而不是別人的理智。教師從學生的聽講情緒中發現問題,以便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從對學生的提問中發現問題,找出學生的薄弱環節,以便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同時學生從教師“教”的過程中發現問題,以便向教師提出這些問題,促進教師不斷鉆研教材,避免教師因循守舊,促進教學水平提高,促進教師知識結構的更新。
(1)教師注重的是對學生的啟發、引導,學生只有通過獨立思考與實踐,才能獲得知識、技能,同時教師注意把學生的學、問、思、辯、行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有利于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探索的技巧、全面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
(2)在教學中遵循“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的辯證關系,從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自我激勵的內在動機。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研究問題的方法,即“興趣的培養”與“方法的教授”是發現教育的兩個基本要素。
(3)解決問題的辦法、發現學習的結果是在教學中通過教師的啟發、引導和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學過程找出的,從而使學習的過程、學習的結果更有利于學生記憶的保持,甚至終身難忘。但是這種教學法也有缺點,它的缺點是花費時間較多,延長教學過程,不利于學生系統地掌握知識、技能和技巧。
從心理學和生理學角度上看處于學生階段的人群在接受新的事物方面所體現的態度偏向于積極方面,也就是說在新的事物出現的時候,第一反應的態度是主動的,有興趣的。少部分性格偏內向的學生可能會處于中立的態度,但是在受到米爾格萊姆效應的影響下,會主觀地跟從多數同學的意見,對這樣新鮮的事物產生積極主觀的心理效果。基于學生群體的普遍心理狀態分析“發現教學法”在學習過程中是能被大多數學生接受的。
教學方法的優劣體現在學生對使用的教學方法下傳授的教學內容是否容易激起學生的興趣,是否能引起學生對相應學科的深入學習,是否能舉一反三的聯系相關行業的思考。發現教學法的實驗性實施明顯體現出來學生在這種學習方法下進行學習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對相應學科不斷琢磨,并且能用學到的內容去啟發和引導其他同學。所以,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發現教學法能體現出一定的優越性。
通過發現教學法在個別學校的體育課羽毛球項目上的事例實施可知,在對學生羽毛球基本技術講授的時候,學生多數情況是不認真理解其要點的,但是采用一個技術比較全面的羽毛球選手和其中一個對自我技術相對自信的學生比賽后,再讓學生自己去分析輸球的原因,然后結合學生輸球原因的情況進行講解相應基本動作,指導學生進行訓練基本技術,這樣就使整個枯燥的教學活動具有情趣,教學效率也明顯提高。
教師在應用發現法進行教學時首先要把教材劃分為一個個的發現過程,制定出具體要求,關鍵在于恰當地確定學生獨立探究、力所能及的“最近發展區”。只有教師結合學生實際創設的問題情境最符合學生水平,只要跳一跳能達到的“最近發展區”時,學生的智力和探索才能就會得到發展。
4.1.1 備課法
不論是剛走上工作崗位的新教師還是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要上好一堂課,備課工作是至關重要的。教師在不斷研習教材的時候會發現,何時給學生創設良好的“發現學習”情境。以100 米跨欄的教學為例,在備課時發現跨欄技術操作是教學的重要環節,為了讓學生牢固掌握這一教學重點,教師就可以在講解過程中故意把一個關鍵的動作要領隱瞞,先讓學生練習,從練習中體會并發現錯誤的跨欄方法。當學生能體會到這些時,教師在學生的實踐過程中逐漸引導學生應該如何操作,學生對教學重點和難點的理解與記憶效果就會更好。
4.1.2 提問法
提問是課堂上師生交流和反饋的重要教學形式,能有效檢查教學效果。教師的提問應該是有目的的提問,教師必須清楚對學生所提的問題是來實現檢查目的還是促進學生思考。教師在一堂課教學中通過提問來了解學生對知識和能力的掌握情況,同樣也要求學生在回答前進行思考、回答時進行清晰表達。
4.1.3 觀察法
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最好是分組練習,學生可以通過相互交流并仔細觀察其他同學的動作查漏補缺,能更好掌握動作要領。另外,學生分組練習能相互保護,避免受傷;或由教師先觀察每組學習情況,再分組進行指導,將動作要領掌握的好的同學和掌握稍差的同學給予對比,讓全組同學都有更深的體會。教師也要觀察每小組學生的學習情緒,參與學習的動機、練習的情況,發現教學內容是否能提起學生興趣,滿足學生的需要,教學方法是否符合學生的實際等等。若學生學習時積極性不高,教師應及時調整,以便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在學習時先預習再學習最后再復習的三步式的學習方式是孔子留給我們的寶貴學習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在發現學習法中也應從這三個步驟出發,研究各個環節的學習方法。學生在課堂學習之前,可以先看看上課將要學的動作技能的視頻資料,并且查查該項運動的發展情況,現在的國際水平,以提高認識增加興趣。在研究它的時候常常會發現一些疑惑,課堂上借助于主動學習,來解開這些疑惑。以背越式跳高教學為例,由于背越式跳高技術的復雜性和運動形式的特殊性,決定了學習背越式跳高技術需要思維活動與身體活動的高度結合。通常的學習模式是先看教師示范,再聽動作要領,再練習糾錯。在發現學習法下注重學生的實踐,學生會先看到正確動作的示范,然后自行練習,學生間可以相互檢驗對比,通過教師予以的提示,學生自己判斷討論正確的動作,提出改進方法。教師再對正確的動作評比后,學生進行練習,鞏固動作。動作技能的整個學習過程不但包括講授前的預習、課堂上的學習,而且更重要的就是課后復習。在助跑活動中控制跑速,身體內傾,加強擺動、快擺、快蹬等。在學習過程中,不一定能掌握得非常完整,學生可以從復習中找到沒有被掌握的部分,再通過自己的形象思維,獨立地分析問題并創造性地解決問題。而且動作技能不是學會了就可以的,而是要熟練,要達到自動化的程度還需要課后大量的練習。
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學理論的指導下經過教學實驗和長期教學實踐檢驗而定型下來的具有一定層次和系統化的教學基本框架,具有理論性與直觀性相統一、整體優化、穩定性、可操作性的特點。在發式教學法的指導下,教學過程可以概括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創設問題的情境,使學生在這種情境中產生矛盾,提出要求解決或必須解決的問題。第二階段:促使學生利用教師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問題,提出解答的假設。第三階段:從理論上或實踐上檢驗自己的假設。第四階段:根據實驗獲得的一定材料或結果,在仔細評價的基礎上得出結論。在基本教學過程的基礎上,我們總結出兩種常見發現教學模式。
設置疑難問題——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思維——檢查討論提問——提高教學效果這一模式,由教師控制整個教學過程。在教師備課過程中,向學生設置疑難問題,并積極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引發學生的積極思維,教師可通過把握提問過程,檢查教學效果,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并改進教學方法以提高教學質量。總之,要打破“注入式”教學方式,通過學生發現學習,教師的發現講授,加強對學生的啟發誘導,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激發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培養學生思維的獨創性和探索精神,從而實現“學為主,教為輔,練為主,講為輔,想為主,看為輔”的教學風格。
預習產生質疑——建立問題假說——直觀思維解疑——課堂教師求證——提高學習能力這一模式,由學生控制整個教學過程。首先,是由學生在課前進行自學尋找難點,試圖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獨立分析問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上課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在教師發現學習教學情境的創設下,不斷發現問題,并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獨立解決問題,從而全面培養學生的能力。
發現教學法對體育教學的幫助是顯而易見的,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的基礎上,針對學生在體育學習中自發的實踐活動中尋找出現的問題并嘗試去探索及解決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夠以便捷的方式找到問題的最佳解決方案。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可以簡化許多不必要的教學環節,著重研究和實施學生在社會、學校及家庭中沒能接觸到的體育內容。從而使教學的兩個主體渾然一體,教學效果也能事半功倍。
隨著當前傳媒的不斷發達,學生對體育的認知環境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學校的學習,對體育的認識范圍也超過局部的生活范圍,電視、報刊雜志、互聯網等傳媒手段都能幫助學生對體育知識內容的接觸和學習。正因為社會科技的飛速發展才使得“發現教學法”更值得引入到當前的教育領域,只有與時俱進改善教學方法,使教學方法與學生的認知過程同步,才能讓學生感到學習的樂趣,才能更適合學生主動學習,實現教學過程的引導目的。
[1]智虹霓.發現教學法運用于“背越式跳高”技術教學引發的思考[J].陰山學報,2000,(12).
[2]林昭絨.指導發現式教學模式在健美操課中的運用[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1,(11).
[3]于素梅.“發現教學法”在高師體育專業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周口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9).
[4]魏勇.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模式的實效性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9).
[5]方建新,俞小珍.關于體育教學模式的研究[J].體育文史,2001,(5).
[6]樊臨虎.關于現代體育教學組織形式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11).
[7]李習友.素質教育與體育[M].南京:新世紀出版社,2000.
[8]成思危.組織行為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
[9]祝蓓里,季瀏.體育心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6-37.
[10]扈中平,李方,張俊洪.現代教育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