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繁華
(吉林省長春市綠園區合心小學)
了解種植的人都知道,種植花卉、樹木或者農作物,都需要掌握季候的規則,在適合的季節種植,才會有收獲。閱讀也是一樣的,孩子的閱讀也是需要掌握“季候”的,我所謂的“季候”就是吸收知識最有效的時期,這段時間孩子大腦發育最迅速。四歲左右的幼兒,大腦的容量已達到了85%。那么,上了小學的小學生們,在閱讀這件事情上,老師和家長都要把握好“季候”,這樣才會“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我們班級里有一個學生,他隨口就能說出很多美麗的詩句,比如他坐在靠近窗戶的座位上,窗戶開著,有風吹進來,他說:風從哪里來,風是什么味道?風想去找誰玩?他能說出這樣的語句,是和他從小積累大量的閱讀分不開的。
閱讀的重要意義毋庸置疑,給孩子們從小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對他們來說受益終身。閱讀可以提供給人類精神營養,建立精神生活的世界,使人超越動物性。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即時的在線瀏覽正在取代傳統青燈黃卷式的經典閱讀。以快餐式、跳躍性、碎片化為特征的“淺閱讀”正成為閱讀新趨勢。這種閱讀方式雖然有較為快速、及時等優點,但也存在容易令人產生思維惰性、缺乏系統思考和判斷能力等弊端。所以一定要在小學階段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德國科學家很多年前就已經發現,看電視時,孩子的腦電波是平行的,閱讀中的孩子,腦電波起伏明顯。也就是說,看電視時,孩子是被動接受信息,而閱讀時,孩子是主動接受信息。閱讀的意義在于:
6歲~8歲,是很多成長節點的發生階段,每個敏感期和成長點發生飛躍時,孩子就會有心理上的波動。如:喜歡欺負同學、說粗話、耍賴、說謊、不肯洗澡、把同學的文具拿回家等等。這些問題已經有家長反饋回來,問我不知道該怎么辦,說真的要被孩子折磨得要瘋了。我說:“和孩子一起閱讀吧,沒有一個孩子是不愛聽故事的。”所以每個學期的開始,為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我都會下發一張閱讀記錄表,上面由學生記載每天在家閱讀的時間和閱讀內容,并由家長簽字。
自1952年以來,《紐約時報》書評版每年都會組建一個獨立評審小組,挑選出時報最佳兒童繪本。它以藝術價值為唯一標準,也是同類作品的唯一年度獎。
2015年《紐約時報》最佳兒童繪本書單中有一本,叫做《想當國王的老虎》。本書是瑟伯1956年推出的一個漫畫寓言故事,講的是一只癡迷于權力的老虎發起一場大戰的故事。尹珠熙的插圖色彩鮮艷,全都是鮮亮的紅色、冷靜的藍綠色、黑色和白色,印刷風格的色塊密集地擠在一起。每一頁都滿是令人思緒飛揚的動物生活場景。畫面沖擊感強烈,令人陶醉,既刻畫出了戰爭的殘暴,又表現出了驕傲、厭倦、震驚和悲傷等情感。從這樣精選的繪本評選中勝出的繪本,必定有它科學有說服力的價值。通過這本書的閱讀,學生們體驗到了多種情感。
綜合我多年小學教學的經驗,我發現一個很普遍的現象,沒有閱讀作為基礎,學生在聽說讀寫方面很難得到提升。無論是游戲書、科學書、繪本還是橋梁書,都有趣又有益,看這些書,比坐在電視機前看《喜羊羊與灰太狼》《光頭強》要不知強多少倍。
世上風景千萬重,我們不可能帶孩子走遍海角天涯。也不可能帶他親赴任何一個制造基地,了解很多事物的形成過程。但通過閱讀,我們可以了解到這些知識。比如有一本書叫做《追風小子的高鐵》,在白天工作了11個小時以后,他下班了,可是下班后就可以休息嗎?不,他先要去檢修車間體檢,要檢查車輪、車頭、底盤,要在車廂里打掃衛生,還要把每個車廂的廁所下面裝便便的大盒子里,用管子把便便吸空。最后,才能到車庫里去睡覺。
與電視節目和平板電腦游戲相比較,書籍的吸引力可能稍弱,但是卻很難被取代。電視節目雖然聲畫并茂,給人直觀感受,但有一個缺陷,就是孩子只能被動地接受信息,對激發孩子的想象力和培養創造力有限。如果長期生活在虛擬的電視節目和游戲里,會讓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受到限制。
相對來說,讀書就是非常好的一種課外活動方式。讀書不僅可以開闊視野,擴展知識面,提升寫作,陶冶情操,還可以提高孩子的智力。孩子在讀文字的同時,會充分發揮想象力,把書上的內容轉換成圖畫和影像,這種轉化實際就是一種再創造。在這個轉化的過程中,孩子的思維能力得到鍛煉。讀書的時候,孩子的注意力和記憶力也能夠充分調動起來。孩子在專注于一本書的時候,是可以廢寢忘食的,而且會對書中情節不自覺地進行記憶。也就是說,整個讀書環節,孩子鍛煉了智力因素中非常重要的想象力。
如美國作家巴斯卡利亞的《一片葉子落下來》中,最終弗雷迪落在雪堆上。雪堆很柔軟,甚至還很溫暖。在這個新位置上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舒適。他閉上眼睛,睡著了。他不知道,冬天過了春天會來,也不知道雪會融化成水。他不知道,自己看來干枯無用的身體,會和雪水一起,讓樹更強壯。尤其,他不知道,在大樹和土地里沉睡的,是明年春天新葉的生機。
很多大道理,根本無需家長的說教,只要把孩子帶入到閱讀的世界中,只要向孩子澆灌故事就可以了,故事一定會讓孩子有收獲,會讓孩子明白很多道理的。
在小學生語文閱讀教學中,應該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首先,要提醒學生在閱讀時不要一心多用,要靜下心來閱讀文章;其次,鼓勵學生在閱讀中不斷提出問題,以達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還要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與作者進行情感交流,與作者產生共鳴。
當然,閱讀教學還要培養學生勤動筆的習慣。動筆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優美的詞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記號和批語,有必要的話還可以寫讀后感。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會讓閱讀教學更加省力、高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語言是表情達意的工具。理解語言,不僅要理解語言所表達的具體內容,還要體會蘊含在語言中的感情,特別是作者不直接表達的、比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對學生來說也是極為重要的。教師應該是點撥、啟發、激勵學生,重點把更多的時間讓給學生閱讀、理解、品味、感悟。
最后,用我們班級里一位家長的話作以總結:“讀得多了,詞匯量大了,幽默感強了,懂得的道理也多了,表達的欲望和內容也就更多了。所以說,讀書吧,多多地讀好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