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醫藥學院 肖健
“開放自主創新”的概念是以西方企業價值創造為基礎進行研究討論得到的,最初被用在高新技術企業進行產品創新模式和思維發展方面,后來逐漸被各種企業進行發展思路探討而借用。雖然目前“開放自主創新”概念還沒有確切的、完整的解釋,但無論從理論研究還是實際應用角度來看,開放自主創新都包含了對外的、尋求動力性創新等內容。對于我國的校企合作來說,除了對外尋求發展動力之外,開放、自主、創新還涵蓋了校企合作發展路徑中的各種特點,了解并分析這個背景,對進一步提高校企合作的質量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校企合作最初是以國家對企業、對教育發展實施的各種鼓勵政策為基礎,實現的學校和企業合作。傳統的校企合作大多表現為學校為學生尋找實習和實訓基地,而企業則利用學生的實習和實訓節約一部分人力資源成本,并從中發現值得儲備的人才的過程。傳統的校企合作受國家政策影響和限制,但隨著我國教育市場化的發展,國家對校企合作的條件有所放寬,鼓勵政策更多,這意味著校企合作的環境更加開放,為學校和企業對外尋求發展動力提供條件;另外,市場經濟的全球化發展對勞動力資源的要求提高,無論是學校還是企業,單純靠自身的力量提高員工職業技能或者辦學質量都是比較困難的,將企業經營和辦學開放,是實現發展的不二途徑。
靈活和開放的教育發展政策使學校與企業聯合發展不再以市場和政府為中介,越來越多的學校和企業可以通過自身需要進行自主結合,這些結合有著跨地域、跨行業的特征;此外,國家投給學校的科研資金有限,學校要想實現更多的科研項目,就必須自主籌備更多的資金,而企業恰好能夠為學校提供相應的資金;除了以學校為單位的校企結合模式之外,很多學校也允許教師或有能力的學生社團自由、自主地尋找合作項目和合作單位,不同規模的學校成員和企業的結合,都成為校企合作的模式。這意味著,企業只要充分利用這些來自學校的自主行為,就可能獲得更多發展動力。
校企合作的目的有所創新,除了輸送人才之外,合作的視線逐漸轉向技術研發,這是當前校企合作發展的主要趨勢;另外,企業通過各種途徑對學校進行投資,實際上是以企業利潤向社會進行回報的過程,相對于公益事業和參與社會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學校投資形式進行的社會回報更長效;學校以校企合作為契機能獲得更多的資金和設備、環境資源,能夠提高辦學力量,而企業也因為教育力量的參與,在企業形象建設方面獲得更多的文化支持。由此可見,只要有合適的校企合作策略,學校和企業都能夠在合作的道路上充分發展起來。
為了實現學校和企業共同的、開放式的發展,無論是學校還是企業,都必須深刻理解校企合作過程中的各方利益,從利益滿足的角度實現校企深度合作。
首先學校要樹立“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促合作”的觀念,立足于區域經濟和企業發展規劃、企業崗位需要進行專業規劃和課程設置,如醫藥學院的應該按照現代醫藥行業的發展,設置與生物醫藥相關的專業,并且以醫藥公司崗位需求為基礎,進行操作性更強課程設置。
以企業發展規劃以及崗位需要設置的專業和課程,不僅能夠滿足企業利益,也使學生具備更多適合于未來職業需要的能力,實際上是實現了企業利益和學生利益的滿足;學校為學生提供的實習和實訓教育,應該以地區行業發展特點以及相關專業科技產品的發展特征為基礎進行調整,實訓帶領教師和指導教師的個人教育水平也應該隨之改進。
其次,企業要樹立“以支持促合作,以合作求利益”的觀念,以醫藥企業為例,可以將廢舊設備送給學校,并且派遣優秀的員工進入醫藥學校講課,帶領學生熟悉醫藥設備使用技術,使學生了解企業的日常工作環節。這些深度合作的策略不僅能夠使企業的閑置資源得到有效利用,還能夠有效提高潛在員工的職業能力,能夠達到學校、學生和企業三方利益的完美實現。
(1)要健全企業調研交流制度,建立畢業生就業反饋機制。及時了解企業對人才需求的動態,及時了解用人部門的意見,以便及時調整專業和課程設置,提高主動服務行業企業的意識。(2)要健全師資互聘制度。人才培養的關鍵在于師資,教師的知識更新、技能水平、對企業的了解深度、對人才技術和素質的準確把握等均要求教師與企業有深度的良好溝通。(3)健全頂崗實習制度。技能型人才的成長普遍遵循實踐成才、師帶徒傳承隱性經驗、崗位實踐掌握默會知識等漸進成才規律。學生的技能形成源自于訓練,尤其是頂崗實習,沒有企業的支持,學生就失去了技術技能真實訓練的基礎,要培養高技能的人才無異于一句空話。(4)要健全利益保障制度。健全的利益保護機制是對雙方合法利益的保護,當一方利益受損時,可以通過合法的手段得到補償,雙方的利益得到保障是長期深入合作的基礎。校企雙方必須建立制度化和規范化的利益訴求平臺,讓校企雙方各自的利益訴求通過規范化的、公開的渠道,傳達至對方的決策機構。
高職院校的文化建設模式存在很大的共性,即以學校社團活動開展為主線,以輔導員為主力,以學校任課教師為助力,建立起一個成系統的文化建設結構;而企業文化建設模式則因企業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不同存在著很大差別,而且大多數企業文化建設缺乏系統性。要通過校企合作實現學校辦學能力提升并滿足企業形象建設和文化發展的需求,以文化建設為基礎進行校企合作是十分必要的。首先,無論學校和企業都應該認識到自身對社會發展的職責,即學校培養人才與企業提供職位均是為了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因此二者在文化建設上的根本目標,都應該是以服務社會為前提的。其次,學校和企業應該重視在文化建設方法上進行融合,學校可以將企業文化建設中的激勵機制引入進來,在學校設定與“職業”相關的獎學金機制,如給已經畢業而在合作企業有建樹的學生額外頒發獎學金,使在讀學生領悟到學校文化在企業文化中的延伸;企業也可以將學校文化建設中的社團組織引入企業文化建設中,以促進企業文化建設形式的多樣化發展。
校企合作的新環境給了企業開發新的產業模式的機遇和空間,無論從國外的“開放自主創新”角度進行校企合作背景入手,還是從符合中國校企合作發展的開放、自主、創新背景為基礎進行企業發展的規劃探討,都不難發現,學校具備的強大科研資源能夠提供給企業的創新力量以及發展可能性,遠超過企業自身在行業內通過加強員工職業能力、引進高新技術所獲得的創新能力。在競爭愈加激烈的今天,大多數企業都已經進行開放式的、集約型的經營模式,即除了本企業的產品和服務之外,很多集團型企業所涉足的領域還包括金融、房地產等多個行業,這意味著企業的流動資金是十分緊張的,如果企業想要利用較少的資金,獲得較大的創新力量支持,那么,將“辦學”作為產業的一種形式進行投資是十分明智的。企業在這個過程中應該做到以下兩點:第一,從已經開展起來的校企合作模式當中尋找那些值得投資的學校資源,不僅包括對人力資源儲備的投資,還包括對企業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創新的投資,如投資學校的金融專業,以企業金融發展目標為師生學習或者進行研究的項目內容,將學校研究的結果進行小范圍實驗,如果效果較好,就聘任學校教師和學生作為企業的“投資顧問”;第二,以企業發展規劃中的某一項為內容,尋找相關的學校或學生社團組織等進行合作,如傳媒企業或者經紀公司尋找影視類學校或其他高校的音樂、話劇社團合作,通過較低的成本達到企業經營目的,并且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和自我培訓的場所。
開放、自主、創新背景下的校企合作策略的實施,固然會為學校和企業帶來巨大的利益,但是,校企合作所得到的“產品”歸屬權問題始終是需要注意的,也是最難處理的一個問題,一項研究結果可能帶來的社會價值會超過企業和學校的預期,為了避免在所有權和利益分配上產生矛盾,啟用合同制是十分必要的;除了合作產出歸屬問題之外,責任分配問題也是需要注意的,無論是進行科研還是人才培養,學校和企業都應該明確自身的責任,盡量使責權平衡,共同承擔風險,實現校企合作的長效發展。
綜上所述,在開放、自主、創新背景下的校企合作將會使學校和企業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使企業發展的動力更充足,而學校也能夠通過多樣化的合作,為自身的發展以及學生成才尋獲更多資源。相信通過一系列符合新背景的校企合作策略的實施,校企合作最終能夠成就企業和學校互利、共生、雙贏的發展模式。
[1] 呂璞.開放式自主創新背景下校企合作模型及仿真[C].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論壇論文集,2012.
[2] 鄧瓊.淺析開放式自主創新環境下的校企合作模型[J].時代教育,2015(01).
[3] 林莉.開放式自主創新背景下企業利益相關者合作模式與策略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12(10).
[4] 李業豐.小企鵝做科技創新能力影響因素及提僧策略[D].大連理工大學,2012.
[5] 蘆亮.校企知識轉移的機制與效用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