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國
走進一師一團“綠源養殖場”,嗅不到難聞氣味,也見不到蚊蠅亂飛,整個場區從飼料生產、喂飼系統、豬只管理、環境控制、廢水處理全程實現了自動化。
“綠源養殖場”的主人孟繁賓,50歲,一團養豬協會會長。在養豬行業摸爬滾打拼已有20個年頭。1994年,孟繁賓從6000元起步,擁有了現在占地3.4萬平方米、種豬500余頭、年出欄育肥豬5100余頭、年產放心肉400余噸、純收入100余萬元、固定資產達到300萬元的養殖場。他養殖的豬肉除滿足團場職工生活需求外還遠銷阿克蘇、烏魯木齊及內地城市,成為遠近聞名的養殖大戶。他連續多年被師、市評為庭院經濟先進個人,2009年被兵團評為勞動模范,2013年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1994年春,孟繁賓拿出全部家當6000元買回100頭小豬,租用連隊的養豬圈舍開始了養豬創業。人常說,長嘴的動物難伺候,吃、喝、拉、撒樣樣管,天災、病災早預防。剛起步,因缺乏經驗,人手不夠,知識單一,管理不善,一場瘟疫把剛剛還活蹦亂跳的豬全部放倒了,半年的心血就這樣泡湯了。他又從親朋好友那兒籌集了6000元錢,買回10頭母豬、80頭小豬開始了第二次創業。他根據春夏秋冬不同的季節,認真分析豬的習性,對豬的各類疾病早打針、早消毒、早預防,精心飼養,耐心呵護。為了提高母豬的繁殖率和成活率,他從團獸醫站借來有關養豬管理和疾病預防書籍,學要領,查畜情。他謙虛好學,不恥下問,虛心向老獸醫、養殖戶學習,掌握管理知識和疾病預防技術,邊學邊用,學以致用,他還從新華書店購回科技養殖光碟邊看邊記錄。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很快就掌握了一套科學飼養管理的方法。1995年他盈利1.6萬元,除去親朋好友的借款外,純收入1萬元,這是他下海創業淘來的第一桶金。
孟繁賓是一個喜學習、善鉆研、有頭腦的人。他除了買書看報,訂閱雜志學習,很早就購買了電腦,摸市場,學營銷,不斷更新自己的經營理念。2006年,團場對團辦豬場進行改制,他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如自己將豬場承包下來,打出自己的品牌。在團場的大力支持下,他將豬場承包下來,并給豬場起了個時尚的名字——“綠源養殖場”。他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經常與地方專家、教授進行交流學習,學習內地的先進理念、經營方式,引進先進的養殖技術、經營策略,因地制宜,學以致用,并通過實踐,采取核算成本、調整配方來減少成本,引進良種,提高養豬成活率、繁育率來增加收入。他養的豬不僅滿足本團市場需求,還與烏魯木齊天康食品有限公司聯系,達成了直銷協議,拓寬了銷售渠道。
2006年,在團工會召開的養豬協會成立大會上,他以百分之百的票數,當選為一團養豬協會會長。他制定了協會章程,明確了會員權利和義務,并明確提出以“綠源養殖場”為基地,向全團養殖戶提供養殖技術、優良品種豬以及他自己調配的育肥飼料的發展思路。在他的帶動下,一團職工加入協會發展養豬的積極性空前高漲。
他熱心幫助那些想養豬而有困難的貧困戶,凡是經濟、養殖技術有難處,找到他,他都會盡心盡力盡責幫助。二連有一戶職工身體常年有病,家中有倆孩子上學,經濟條件很差,也想發展養豬,可惜沒有資金。他知道后,當即給這家送去10頭仔豬,并隔三差五到這家免費上門提供技術服務,在孟繁賓的耐心幫助下,如今這家困難戶已脫離貧困,兩個孩子都已考入大學。他從經濟上幫,從發展養豬上幫,更重要的是從思路上幫。他說“給貧困的人一點錢,只能解決一時的困難,要想脫貧必須首先從思想觀念上轉變,要有發展的思路和頭腦”。因此,他采取的幫扶措施除經濟上外,更重要的是:一是講信譽;二是低價供給仔豬和種豬;三是免費提供技術服務;四是無償防疫免疫。注重從觀念上引導,變輸血為造血。在他的帶動下,團場的庭院養豬業蒸蒸日上,蓬勃發展,他的事業也日新月異,一年一個新臺階。
13年來,孟繁賓的豬場累計向連隊無償奉獻優質豬糞2300噸,豬場每月出欄200余頭,在一團的農貿市場上,你可以看到銷售豬肉的攤位前矗立著大大的廣告牌“孟繁賓養殖場——定點豬肉”,因為是“信譽肉、放心肉”,攤位前買肉的人絡繹不絕。今年春節期間,肉價漲幅很大,他作為阿克蘇眾志養豬專業合作社的成員,開展了以穩定市場肉價為內容的“迎春惠民”活動,全期推出400頭豬,以每公斤低于市場5元的價格上市,為穩定肉價發揮了積極作用。15年來,他累計向國家納稅14.4萬元,成為一團庭院經濟納稅大戶。
發展無止境,追求有目標。孟繁賓把目光又瞄準了更宏偉的目標,在團場的大力支持下,他要建一個肉食品加工廠。他計劃投資600萬元,先建一個5000噸的冷庫和一個30噸的低溫庫;再投入150萬元建設一個日加工500頭豬的屠宰廠,讓全團養豬協會會員養的豬統一屠宰,統一入庫,統一品牌,統一上市;再建一個大規模的沼氣池,廢物利用,變廢為寶,以肥養地,以地促農,服務職工,增加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