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冬梅
1977年,剛滿16歲的易小平成為水利戰線上的一員,在30多個春夏秋冬里,易小平摯愛水利工作,從學習打鐵、鉗工、推獨輪車、學看圖紙這些最基礎的工作干起,他思路清晰,敢于碰硬,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為水利建設默默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點多、線長、面廣是三師前進水管處水利戰線的基本特點,三渠、兩堤、一庫、一龍口、兩樞紐構成了前進水管處水利工程的基本框架。而水管二站則肩負著前進灌區30多萬畝耕地的灌溉用水、生活用水、防洪引水、開源節水任務,肩負著水庫100余公里渠系和20余公里水庫大壩的安全運行工作,責任重大。每年6月,小海子灌區要從前進水管處調水,易小平要忙于引水工作,又要忙于墾區配水工作,還要忙于小海子的調水。作為站長,他更是時刻繃緊著一根弦。
他一天到底有多忙?他每年有200多天都是在外奔波;每天從一上班開始,他的第一件工作就是收來自13個引配水點的水情,電話一個挨一個打,再一一詳細記錄,至少需要1個多小時,這是每天最重要的工作之一;防洪期,他的手機兩個小時就打得沒電了;有時一天最多可達到100多個電話,來回在渠道上跑300多公里……
2002年7月,提孜拉甫河引水渠全線漫堤,易小平接到上級通知后,連夜帶領全隊職工奔赴抗洪搶險第一線。別看他身體瘦弱,可他有著一般人難有的堅強毅力和決心,哪里有險情,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情急之下,易小平跳入河中打圍堰、堵決口,蘆葦根扎破了雙腳,他硬是一聲沒吭。2003年8月22日,葉爾羌河“一塊錢”龍口淤積斷流,易小平率領12名職工帶上帳篷、行李、鍋碗瓢盆,在龍口安營扎寨。白天,他們頭頂烈日,汗流浹背;夜晚,忍受蚊蟲叮咬。連續奮戰5晝夜,開挖了一條全長940米的導流渠,使葉爾羌河水順利流入水庫,為緩解灌區團場旱情提供了保障。
水利工作最大的特點就是不確定性。每當人們坐在家中休息的時候,易小平還在走水灘、鉆蘆葦,忙碌在測水、測高程的工作中;夜深人靜繁星當空時,他奔波在各引、配水點檢查督促工作,無論是在水庫壩堤上、進水口,還是在揚水站,到處都撒下了他不辭辛勞的汗水,到處都留有他堅實的足跡。
2015年大年初二,前進水管處全面開啟春灌工作。這個春節成為前進水管處水利人過得最為忙碌的一個年。“二支干、三支干渠道出現了冰涌!”2月20日一大早,易小平突然接到這樣的消息,他立即奔赴渠道,和駐守在二支干、三支干的配水員一起撈冰、打冰,疏通渠道。如不及時將大塊的冰塊打破,將會形成冰壩,導致渠道水位抬高,出現決堤險情。經過大家的齊心努力,一直到晚上10點多,冰涌險情才解除。易小平說:“水利工作責任心最重要,不容許你有半點大意。”
水管二站人員主要分布在水庫大壩及長達100余公里的引配水點上,人員特別分散。他們還要忍受著孤獨、寂寞。每個月,易小平都要帶領二站干部到引水點、配水點上考核工作。他說:“即使再忙,我們都要來,一方面是對工作督促,重要的是我們站點分散、偏僻,這里的職工平日里就很少見到人,缺少交流,我們借助這樣的機會和他們談心、拉家常,大家感情才不會淡。”
雖然是一名水利專業技術人員,但易小平還把更多的關懷給予了民族團結事業,用個人無私的溫情溫暖站里每一位少數民族職工。
庫爾班江以前在二站打零工,沒有固定工作,易小平看到他聰明,學東西快,家里條件又困難,經過多方爭取,把他吸納進二站,成為斯布冬的引水員、配水員,安排有經驗的老職工手把手教他,現在庫爾班江熟練掌握了測水、計算數據的技術,也有了固定工作和收入。亞遜江種地沒錢買農資,他就自己掏錢資助亞遜江,看到他們一家四口人只靠亞遜江一人工資收入,生活比較困難,又為亞遜江妻子爭取到一份長期臨時工工作,使他家多了一份收入……
忙碌工作的背后,是他對家人的虧欠。母親生病住院,甚至到去世,全靠妻子、姊妹照顧;妻子住院動手術,不見他照顧;孩子高考,不見他陪考;甚至他自己因勞累,膽囊炎發作昏倒在地,才不得不住院。
從兵團領獎回來,妻子看到頒獎組委會給易小平的頒獎詞:“在家庭和事業上,他選擇了后者;在個人和集體上,他選擇了后者;在自身和工作上,他選擇了后者。”妻子非常激動地說:“這寫的真是太符合他這個人了,他就是這樣的人,我早已經習慣了。”
當接到6月中旬要去鄭州學習半個月的通知后,易小平顯得有些猶豫,因為他心里放不下那一渠“水”,還有那一片正在生長的水稻。女兒說:“我爸寧愿去種他那塊水稻地,也不愿出去放松一下。”
他在水利崗位上默默奉獻著,全身心撲在水利事業上。從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員,逐步成為前進水管處基層單位的管理人員,是他常年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共產黨員的宗旨,展現了新時期共產黨員風采的結果,他多年被單位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工作者”;榮獲兵團、師市“十佳能工巧匠”、“優秀共產黨員”、“兵團勞動模范”、“民族團結進步模范”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