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晨婧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和眾多家庭一樣,這也是一個幸福美滿、十分令人羨慕的家庭,一個由戶主孫志華、妻子馬加芹、兒子孫凡、婆婆候愛琴組成的四口之家,孫志華和馬加芹結婚25年,小兩口恩恩愛愛,相敬如賓,尊老愛幼,悉心經營著這個家庭。
孫志華是四師六十八團三連的職工,今年46歲,擔任大場保管,為人熱情風趣,工作盡心盡職,當保管期間嚴格管理大場、安排水稻翻曬、保管發放種子肥料等,充分做到為職工群眾服務,當連隊曬場緊張的時候,孫志華都舍己為人,他自家的水稻曾近3年沒有進過大場,全部在連隊路邊翻曬,作為一名保管,他的這種行為深深感動了周邊的人,大家都愿意聽他的安排,并親切地稱呼他“華子”。
孫志華1988年和愛人一起從山東老家來到新疆打工,小兩口為人老實厚道講誠信,干活扎實,吃苦耐勞,找他們干活的人很多,通過辛勤努力,終于賺得人生第一桶金。用賺來的錢,蓋起了房子,安起了家。孝敬父母是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為了讓老人安度晚年,日子過好了孫志華并沒有忘記遠在家鄉的母親,1991年孫志華從山東把母親接來,跟自己一起住在新房,由他們夫妻倆贍養,一切經濟支出都由他們承擔。讓苦了一輩子的老人享享清福。作為人妻、人母和人媳的馬加芹,盡心盡力地做好一切,照顧好孩子和老人,關心體貼丈夫,并不因工作和學習而有絲毫的怠慢。婆婆的生日,她記在心里,放在心上,她提前買來禮物,買魚買肉,燒上一手可口飯菜;逢年過節,馬加芹總是不忘給老人買些禮物;天冷了,她給老人買來保暖衣,讓老人心里暖烘烘的。
和諧的家庭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夫妻和睦是家庭和諧的堅實基礎。在忙于賺錢養家的同時,孫志華還努力做一個“好兒子、好丈夫、好父親”,協調好家庭事務,使整個家庭和諧融洽,和睦相處。他把工作之余的時間都留給了家人,陪伴家人,就算只是一家人在一起聊天,那也是他心目中最幸福快樂的時光。身為三代同堂的一家之主,他以寬容和理解善待每一位家庭成員,做到“多一點理解多一點關懷”。作為兒子,他尊敬老人,關心老人,孝順老人,在忙碌的工作過程中仍然堅持抽空陪伴老人,是出了名的孝子;作為丈夫,他愛護妻子,與妻子互相關心、互相扶持,夫妻感情融洽,從不為小事爭吵;作為父親,他以身作則,注重對子女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培養孩子節儉、謙遜、自強的良好品質,教育他們獨立自主,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孫志華和馬加芹在生活中相互照顧,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結婚25年來,雖然也有磕磕碰碰,但是夫妻倆總能做到退一步海闊天空,相互包容。妻子馬加芹是一名家庭主婦,在她身上充分體現出了中國婦女的傳統美德。作為媳婦,她恪盡孝道,對老人噓寒問暖,還經常陪伴老人談心,做他們精神上的支柱;作為母親,她慈愛但不溺愛,在照顧好兒子生活的同時,還擔負起教育孩子成材的重任;作為妻子,她是“賢內助”,為了減輕丈夫的工作壓力,她一力承擔起家庭的所有事務,把家中的事情管理得井井有條,從不讓丈夫因家事分心而影響工作。馬加芹深知丈夫忙于種地又任職大場保管,工作辛苦,所以她包攬了所有家務事,孝敬婆婆,讓丈夫工作辛苦后回家能放松身心。去過孫志華家里的人都可以感覺到,干凈的院落、整齊的菜地、明亮的房間、以及被喂得肥嘟嘟的豬,這些無一不顯示著女主人的勤勞能干。
孫志華一家平時為人熱情、樂于助人在連隊眾口皆碑,他是一個愛動腦筋的人,在種了幾年地后慢慢發現,只是靠種地并不能過上小康的生活,于是他看準時機,2003年開始發展養豬。通過不斷摸索,孫志華的養豬事業步入正軌,存欄的100多頭豬每年都為他帶來5萬多元的收入。到了2009年,連隊發展設施農業,鼓勵發展蛋雞養殖,但是當時連隊沒有人養雞,許多職工群眾都抱著觀望的態度,于是連隊找到了孫志華,經過多方面的思想溝通,孫志華賣掉了當時效益很好的豬,開始準備養雞。同時幫助連隊給職工群眾做思想工作。孫志華說:“我認準了養蛋雞有發展的前景,而且還有連隊的大力支持,為了帶動大家的積極性,我說服了我弟弟孫志剛,讓他賣掉了大馬力機車,跟我一起發展蛋雞養殖,只有這樣。連隊職工才會相信發展養雞有盼頭。”果然,就像孫志華說的那樣,當兄弟倆都開始準備動工建雞圈時,有的職工心動了,再加上連隊領導和孫志華不斷地為職工做思想工作,當年連隊便有11家職工發展蛋雞養殖,如今,三連已經成為蛋雞養殖基地,蛋雞養殖規模達到10萬只。
兒子孫凡如今已退伍回來參加工作,他繼承了父母吃苦耐勞的精神,退伍回來后先是幫助父母種地、養雞,為父母分擔,作為一名年輕人,孫凡發揮年輕人敢闖敢拼的勁頭,在團部開了一家菜店,出售自家蛋雞產的蛋、賣一些農副產品,生意興隆。
受到父母熏陶,孫凡為人開朗樂于助人,經常性參加連隊各項活動,如軍訓、紅歌、科技之冬學習等,在外尊老愛幼,在家孝敬父母。如今孫凡也成家立業,一大家子人住在一起和睦融融,是整個三連的學習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