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明漢 王新敏
金秋十月,瓜果飄香,碩果累累。10月3日,筆者走進二師三十三團2.6萬畝紅棗種植基地,只見個大飽滿、鮮艷奪目的紅棗掛滿枝頭,“醉”人的芳香彌漫于空氣中。今年這些“金果子”又為120戶職工帶來了戶均7-10萬余元不等的純收入。
該團二十連職工戴傳兵承包的48畝棗園,卸下的12.5噸紅棗,被浙江姓吳的老板以17.85萬元一次性收購。這幾年,團里采取“請進來”和“走出去”的辦法,邀請塔里木農業大學的園林教授來團傳授紅棗栽培技術,同時組織棗農到疆內外紅棗種植基地拜師取經,使紅棗成為了支撐團場經濟發展的主要產業。
2011年,該團退出3萬畝中低產棉田“直播建園”,通過技術引進和自主研發,培育出了適宜本地種植的優質紅棗品種。經過不斷探索和發展,已成功注冊了“棗子兵團”商標,闖出了一條適宜本地產業發展路子的知名品牌。
何碧英是三連最早學習紅棗種植技術的職工,通過不斷的學習培訓,外出觀摩,改良品質,她種植的39畝棗園,今年產棗8657公斤,這是連續三年灰棗總產超8500公斤以上,年均獲利10余萬元,成為增收致富“金果子”和多元增收致富的的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