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宇晴 王笑菊
(東北林業大學 哈爾濱 150040)
世間的雙刃劍事物多種多樣,它們具有正負兩方面的屬性。語言的運用稱作言語,言語也會釋放出正負兩方面的能量。本文擬對這些常見的現象進行初步的梳理與分析,嘗試從社會語言學角度做出解讀,期望這些解讀能放出些許正能量,克服消解負能量。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文明的重要載體,只有提升語言文字在社會交際中準確精美的含金量,才能提升我們民族的文化軟實力,才能為我國的建設事業推波助瀾。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也可以看到,廣告語言也不斷變化形式。經濟越繁榮,廣告就越發達。廣告根據消費者性別,年齡,階層的不同,轉變語言形式,從不同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和行為入手宣傳和推銷產品
下面就對形形色色的影視傳媒廣告用語作出初步的梳理。
我們中華民族對于生我們養我們的這片熱土---高山平原,大江大河都傾注著無限的熱愛。在影視廣告的用語上,到處能聽到這份愛國的心聲。如一則廣告:來吧,“常德德山山有德;長沙沙水水無沙”。多么美妙的對偶聯語,利用漢語頂針的修辭格,將山山水水串聯在一起,又將上下句的“有”與“無”反義對用,確是膾炙人口,表達了“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理念,使人心曠神怡。
使用簡潔明快的語句,壯寫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并把廣告事物嵌入其中,從人文心理上激發人們的種種欲望。如宋河糧液的廣告:“老子故里宋河糧液”、“上善若水,傳承中華文明,服務于全球華人。”這幅廣告引出了我們的先賢老子,他的“上善若水”表達了華夏民族純潔上善的道德理念,教導人們人的德行修養應該像水一樣透明純凈,對世間的生物無私的滋潤而不求回報。這種德行豈不正是我們當前核心價值觀的精髓所在嗎?
放眼全球,占領市場份額是一切銷售的目標,利用創造世界一流的高科技成果來吸引大家的購買欲,一定是個大贏家,這正如中視金橋所說“讓你的聲音傳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海爾集團就是這樣做的,最新科技成果天尊空調,“天尊”二字的含義多么高端。
傳統語言學指導下的語誤研究,在“語病分析”、“病句修改”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這種語誤研究,對于語病的糾正及在社會上促進漢語規范化方面,發揮了不容忽視的作用。1971年Fromkin研究了語誤被用于建立語言學論據的方式,Grauberg對193個德語語誤作了統計研究和分析,提出屬于母語影響的詞匯語誤只占25%,語法語誤只占10%。1975年Garrett歸納了關于語誤的四個方面有規律的特征,證實語誤并非是偶然的,實際上,它們是按高度規則化的形式出現的。90年代以來,施春宏在《語言批評的嬗變及存在的問題》一文中,從語言批評的本位、原則、方式、對象、定位等級各方面分析現代漢語語言批評嬗變所表現出來的內在特征,指出以往語言批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隨著市場經濟大潮的洶涌到來,社會奢靡之風泛起,文化娛樂領域的浮躁心理的媚俗表現甚囂塵上。這種社會現象也就自然地在社會用語上有了充分的表現。例如,不符合邏輯規律的,使人啼笑皆非的錯誤用語和違反漢語語法規律的胡編濫造的語詞、語句俯拾皆是,廣為流傳。這些錯誤的始作俑者竟然是某些主播,他們使用自己的話語霸權,使母語出現了異化傾向,危害不可估量。
1.違反客觀規律不合律邏輯的錯誤語詞廣為流傳
(1)編造“第一時間”蒙人。
幾年前,某電視臺的主播,脫口創造了一個新詞語“第一時間”,隨后不脛而走,電臺編播人員,記者緊跟揀來到處使用,像無障礙的流感一樣四處傳播。何為“第一時間”?叫人啼笑皆非。
“時間”本是宇宙中瞬息消逝的自然現象。只有年、月、日,和時、分、秒、1/10秒、1/100秒、1/1000秒……以至無窮。沒有“第一時間”、“第二時間”一說。“第一時間”這個隨意編造的語詞是個極不科學、違反客觀規律的錯誤用語。“第一時間”休矣!
(2)“安全”有隱患嗎?“不”字該怎樣用?
“安全”一詞在生活中使用頻率相當大。說“處境安全”,表達了“沒有危險”、“沒有隱患”之意;“不安全”才存在危險、存在隱患。因此說“安全隱患”與“安全事故”之說,是把語義說反了,是不科學的錯誤用語。注意,否定詞“不”,必須加在“安全事故”之前,即為“不安全事故”或“不安全隱患”,這樣意義表達才是科學、準確的。
(3)什么叫“非遺”?
在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有一項叫“非物質文化遺產”。否定詞“非”是對“物質”的否定,說的是精神層面的事物。那么“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語就清楚的表明了,說的精神層面的文化遺產。而“非遺”這個節縮語中的“非”顯然是對“遺產”的否定,等于說“沒有遺產”。因此說“非遺”這種節縮語,也是把意思說反了,不科學、不準確。
2.違反漢語表達規則的現象不勝枚舉
漢語不僅是聯合國的標準用語之一,在世界人口中使用漢語的人數,恐怕是世界之最。因此國人使用漢語應該是標準的普通話,才能表示出我們民族的文化素質。在這方面電臺的編播人員、新聞記者以及文化藝術界、教育界的諸多名人,在漢語的表達上應該做出榜樣,但現實并不盡人意,限于篇幅,下面列出不良現象的一二。
(1)在普通話語音上,“著”這個時態助詞,大頻率使用,它經常出現在動詞詞尾,讀輕聲(zhe),比如說“走著”、“拿著”、“吃著”、“扛著”、“握著”等都一律應該讀輕聲(zhe),即順口,又中聽。然而有許多著名音樂家、著名歌手,還有的節目主持人,把它讀成(zhuō),既別扭,又刺耳,沒有美感。且在標準的《現代漢語詞典》中,“著”沒有(zhuō)這個讀音。
(2)在普通話詞匯上,主持人會把“春節晚會”節縮成“春晚”向全國推銷。“春晚”最值得質疑的是它違反了漢語的構詞規則。由字組成的詞,有詞根、詞綴之分。“春節晚會”這個短語中“春節”一詞,“節”是詞根,而“春”是詞綴,它限定了“節”的時間。“晚會”一詞的詞根是“會”,是這個詞的基本義;“晚”是這個詞的詞綴,也限定了“會”的時間;可是,“春晚”二字,都是時間語素,從字面上解釋,只能說是“春天的晚上”,它把表達基本義的“節”與“會”簡掉了,就失去了表意的功能,充其量是個音標。這種拋棄漢語詞表義精髓的做法,實際是對漢語構詞規則的反動,不能接受。
(3)在普通話語法上,主播門經常出現的語法錯誤是不及物動詞帶賓語。例如:“陽光動力2號降落重慶”,“龍卷風肆虐美國”,“xx藝術團亮相北京”等等。“降落”、“肆虐”、“亮相”這三個不及物動詞都不能帶賓語,硬要把“重慶”、“美國”、“北京”放在動詞后,就必須在三個名詞前加上介詞“于”,成為補語,才符合語法規則;或者在這三個名詞前加上介詞“在”,成為狀語。
綜上所述,在國內大眾傳媒上漢語言、文字的表達,不合乎邏輯,不合漢語語法規范的形形色色變種,卻暢行無阻,不能不讓我們看成是對母語的異化傾向,值得警惕。
一個民族的語言文字是這個民族在長期的文化歷史積淀中形成的,具有鮮明的歷史性、共時性和民族性。在社會生活中,使用語言文字必須遵守這個民族長期約定俗成的規律和規則,也就是說如果與時俱進,有所變化,必須接地氣,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才能產生良好的社會效果。而不是由文化上層機構的幾個人隨心所欲創造一個新詞,再上行下效。對此,我們應關注媒體語域中的語言運用問題,為語言交際行為提供解釋,對語誤現象有所警示,增強國家或社會團體對語言規劃問題的重視程度,有助于遏制母語異化傾向。■
[1]《現代漢語》黃伯榮、廖序東主編,人民教育出版
[2]《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12、2013、2014)商務印書館出版
[3]《中國電視觀眾現狀報告》張寧等,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
[4]《語言批評的嬗變及存在的問題》施春宏[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1,(5)
[5]《表達正誤與三性原則》邢福義[J].湖北大學學報哲社版,2001,(2)
[6]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 ,Ronald Wardhaugh,JanetM.Fuller,2009
[7]《新詞語的規范問題述評》金惠淑〔孫曼均,袁暉〕〔J〕.語言文字應用,2002(2)
[8]《語言規范精要》劉興策[M〕.武昌: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p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