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爽
(北京市第八十中學)
我校作為北京市信息技術領域的翱翔基地學校,每年都承擔了聯系生源校、高校,共同發現、培養感興趣或是有志于在信息技術領域深入探究的學生。我們努力創設學生“在科學家身邊成長”的環境,通過實踐和參與“微科研”的過程,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科學素養,逐步養成向往科學、探索科學的習慣,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在指導學生進行信息技術“微科研”的過程中,起初學生對這項活動學習方式的認識不全面,還是習慣于等待老師指定課題,等待在基地校老師的帶領下,進入實驗室學習,等待專家、老師的幫助,才能確定自己要研究的“微科研”選題。
為此,在每一屆學生選擇自己的“微科研”課題研究前,都要先觀摩上一屆學生的“微科研”課題報告交流會,基地指導教師再進一步帶領學生參觀高校重點實驗室,用最直觀的方式將高校實驗室的研究領域、研究方向介紹給學生。和我們基地校聯系的高校實驗室有清華大學數字電視國家工程實驗室、北京交通大學現代信息科學與網絡技術實驗室、中國科學科院軟件研究所等等,基本上可以保障對于學生選擇的信息技術領域“微科研”課題的研究。
我校還組織學生在基地校開展“微科研”課題選題的交流會,學生經過一到兩周的思考和相關資料的查閱。在交流的過程中聽取了別人的發言,又和老師交換了對課題選題的看法,這樣,每個學生基本上都能選定自己喜歡、研究方向明確而且項目規模合理的課題。近幾年來,我校學生在“微科研”課題中,涌現出很多很好的選題,比如:“物聯網理想智能家居模型設計及理念構想的探究”“DTMB 數字電視接收機的研究”“關于2 型糖尿病風險狀態判定的研究”“Kinect 實現沉浸式虛擬現實系統”。
經過這樣“微科研”課題選題的實踐過程,學生不再是盲目地聽老師的安排,或是由家長、朋友推薦,而是經過對自己能力水平、興趣愛好的認識、對高校實驗室和老師的了解、觀察和思考后,發現自己的“微科研”課題,鍛煉自己觀察、發現問題的能力。
在確定了“微科研”課題后,我們會對學生組織培訓,教會學生使用中國知網等相關資源,搜集課題相關資料,了解國內外針對本課題的研究情況,進一步確認問題的研究意義、研究目的,多個角度認識、分析問題。學生要擬定好初步的研究計劃和方案。
學生將開題報告在基地校統一組織的開題會上進行展示,相互取長補短、激發靈感、開拓細化問題研究的思路,得到指導專家和教師的肯定,從而正式確立研究課題。
在接下來的工作中,學生一方面根據已設計好的研究方案和方法,積極主動地聯系大學實驗室,保障固定的時間、選擇合適的材料進行實驗,如實地、多種形式地記錄研究實驗中的各種有用信息,從而獲得客觀的分析結果。
另一方面,學生還要及時和基地校指導老師進行聯系,及時匯報自己的研究進度、遇到的困難、研究的心得體會等等。
在教師指導和規范的流程管理下,學生自主分析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培養了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終身信息技術學習能力,而且學生學會了制訂研究計劃和實施計劃,掌握了時間管理,學會了對各種信息進行分類管理的方法。
大約經過一年的“微科研”課題研究、實踐工作,學生又將取得的收獲進行歸納整理、總結提煉,形成關于“翱翔計劃”課題研究成果的書面材料和口頭匯報材料,書面材料主要采取論文的形式,學生對課題研究成果的展示效果不太注重,剛開始形式比較單一,文字較多,雖然內容比較翔實,但是視覺效果不夠直觀,交流效果比較差。
所以,我們進一步明確了“微科研”課題的總結要求。“微科研”課題的總結也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文字總結,要求有課題研究的論文,研究過程中的輔助說明文檔、數據報告等等;另外一部分就是展示交流會,學生要準備一份PPT 展示文稿并至少使用照片、動畫、視頻等一種或是多種形式,有助于生動、活潑、清晰地進行展示。學生通過交流、研討與同學分享成果。在這一過程中,學會欣賞和發現他人的優點,學會理解和寬容,學會客觀地分析和辯證地思維,也敢于和善于申辯。在每一年的北京青少年翱翔科學論壇數學與信息科學領域分論壇大會上,我們基地校的學生都會有精彩的發言,多次受到高校教授、專家的表揚,榮獲“優秀學員”的稱號。
在“翱翔計劃”提供這樣的平臺上,我們積極引領學生以“微科研”的形式開展信息技術領域的深入研究,學生從選擇自己的研究題目開始,鍛煉提升了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培養了自主學習、自主管理的學習方法和過程管理,并能夠采用多種形式,進行精彩的展示交流,最終全面提升學生的信息綜合素養。
任左群.學科教師是技術與教學融合的關鍵[N].中國教育報,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