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娟
(江蘇省徐州高等師范學校)
在高師數學教學中,教學的主要內容除了知識之外,還需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而學習方法在生活中即是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制題與解題是變具體為抽象,繼而通過分析驗證,將命題變抽象為具體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學到的知識得到了發揮,實踐能力得到了鍛煉,數學思想也因此而形成。因此,以培養制題能力作為解決實際問題的基礎,在教學實踐中努力啟發學生的數學思想,對提升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學思結合、知行合一,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也具備制題能力,帶領學生在數學的海洋中遨游,窺探數學的門徑,掌握數學的奧秘。本文對高師數學教師如何培養學生的制題能力進行了探索,旨在為廣大教師提供建議和參考。
思想源于實踐。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數學符號、概念、公式等抽象知識的同時,也必須要運用大量練習題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傳統的解題過程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而要培養學生的制題能力,教師需要“反其道而行之”。嚴格來說,每一道練習題都是一個生活原型,因而,解練習題的過程實際上即為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以實際問題為基礎,通過制題來提煉知識重點,促進思想形成,是培養學生數學思想的重要途徑。
在課堂教學中,對于一些與課題核心知識相關聯的數學模型,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引申推廣,將原來問題條件、結論經過“一般化”處理,讓他們學會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進行制題和解答,幫助他們“窺探”到方法與知識的本質,也能讓其思維更具深刻性和創新性。
直”,這是對橢圓性質與概念進行考查的一道基本練習題,但也是生活中很常見的數學原型,對于學生來說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在課堂上由教師提出相關事例,同時引導學生做以下“修改”:①假設
F1,F2為橢圓+=1 的焦點,P(x0,y0)點為上某點,求∠F1PF2分別是鈍角和銳角時,x0的取值范圍。②假設F1,F2為橢圓1(a>b>0)的焦點,當a 與b 在什么關系下,橢圓上某點P 與F1,F2的連線相互垂直?③假設F1,F2為橢圓=1(a>b>0)的焦點,上面有點P 且∠F1PF2=θ,求證S△F1PF2=b·2tan。
如此,則在制題中體現了數學思想,而數學思想就是在思維角度的不斷改變與不斷探索中完成的,教師要注重挖掘習題中的練習價值,并引導學生品味咀嚼,積極地進行探索,學會如何獨辟蹊徑,從而讓數學思想全面展開。
要培養學生的制題能力,需要學生具備“行知合一”的基本素質。明代著名哲學家王守仁倡導“知行合一”,即行動與思想并重,用當代教育語言來解釋,是為“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眾所周知,學習一門學科,以“學科”為客觀存在的事物,探究其內在規律是學習的主要方法;然而“探究”也是一種思想,僅有探究的行動,而缺乏對學科的理解,則重蹈了古代哲學中“格物”的覆轍。因此,作為高師數學教師,在培養學生制題能力時必須要引導學生行知合一,強化模型分析,明確學習的目標,引導學生用行動來檢驗思想,用思想來倡導行動。
如“互斥事件”一課,在課堂教學中,筆者首先利用教學視頻導入互斥事件在實踐中的表示方法,繼而引導學生通過模型分析和制題來概括“互斥事件”的定義,即事件A 和B 的交集為空,即為“互斥事件”,也叫互不相容事件。那么,該如何對生活中的互斥事件進行定義呢?對此,筆者引導學生進行制題,首先變具體為抽象,建立數學模型,隨后重點對模型進行分析。
制題:某工廠生產了10 個大小形狀相同的樣品,其中,有6 個樣品達標,3 個樣品為殘次品,1 個樣品為廢品;如果從樣品中拿出1 個達標樣品標記為事件A,拿出1 個殘次品標記為事件B,拿出1 個廢品標記為事件C,那么,A、B、C 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
分析:在學生已掌握互斥事件理論定義的前提下,如何讓學生對生活中的互斥事件進行準確定義和分析,是本課的重點所在。結合學生已掌握的相關知識,在對該示例進行分析的同時,教師應給予學生一定的提示。
提示1:如果從樣品中拿出1 個達標樣品,那么說明事件A 怎樣?
提示2:如果從樣品中拿出的1 個樣品是殘次品,即事件B 發生,則說明事件A 怎樣?
提示3:通過對事件A、事件B 的探究,能夠發現什么?
如此,通過上述示例與提示,則將“互斥事件”與學生想到的、需要驗證的緊密聯系在了一起,將理論與實踐在課堂上反映出來,幫助學生實現了行知合一,而這對學生以后在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有很大的幫助,也為學生能夠學有所用奠定了基礎。
總之,制題能力不僅是學習的方法,更是一種技能。這種技能會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和工作提供重要幫助,使學生的注意力不再聚焦于問題的結果,而是能夠重點放在過程層面,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增強體驗,進一步鞏固學生的實踐能力。因此,培養學生的制題能力是高師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重點環節,更是打造高效課堂的重要媒介。
石旭.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的教學策略的實踐與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