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蘭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安徽 合肥 230026)
自媒體概念是由美國的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斯兩位學者提出,認為“WeMedia是一個普通市民經過數字科技與全球知識體系相聯,提供并分享他們本身看法、自身新聞的途徑。”①BBS、QQ、微博、微信公眾號、APP客戶端等平臺工具都是自媒體的媒介形態,個人化、媒介化、自主化和去中心化是其主要特征。和傳統媒體新聞生產的單項度模式不同,自媒體新聞生產是雙向的,用戶是新聞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同一體,是傳播者(編碼者)也是接收者(解碼者)。自媒體主體是(新聞信息編碼者)對客觀事件與主觀意識結合的生產,自媒體新聞生產是一種連續性,具有時效、多變的動態生產過程。②新聞內容的生產影響因素受到自媒體用戶個體綜合素質及所處社會環境等語境的影響,因此其內容所帶有的個體符號化的特征是非常明顯的。
符號消費的基本特征即表征性和隱喻性,現代消費追求差異化的符號象征價值,符號消費概念的提出,在數字媒體大數據信息高速發展狀態下具有特殊意義。人們借助符號進行內部思考,訓練自己的思想,規范自己的行為,實現自己的目標。③生活中的消費商品,從日用實物到信息資源,都已被深刻符號化,實用功能轉化為功能符號。人們在自身符號化的過程中,不是在消費物質而是在消費符號——符號化的實體物品或符號化的服務,即由物質消費轉化為精神消費、符號消費。④
自媒體新聞生產在注重時效的同時,通常以一種碎片化形態進行傳播,基于新聞信息整合和用戶挖掘后的話題營銷,正受到越來越多自媒體主體的青睞。話題的符號化塑造,在增加受眾吸引力的同時,更加豐富了新聞主題的內涵和傳播價值。
自媒體時代,媒介及傳播模式的變化影響并改變了公眾的新聞消費行為和消費心理,新聞消費轉變為能夠影響個體的生存方式,及適應、推進社會變革起到一定的作用。符號消費行為和心理的變化影響了自媒體新聞生產,傳統的新聞消費由于受傳播媒介限制,主要表現為單向度的認知、了解世界為主要目的。自媒體用戶通過參與新聞生產,塑造并傳播個體在社會生活的形象,同時具有選擇地關注、接受、傳播個體感興趣的或生活需要的新聞信息。同時,商業營銷的推進,熱門公眾人物或網絡熱門話題為符號化的新聞生產,提供了新鮮的創作素材,推進了符號化的新聞內容消費。
第一,增強了信息的識別度。受眾對新聞的接收具有偏向性。“受眾對新聞的基本訴求就是對事實過程的真實再現,”⑤符號消費視角下的符號化新聞是將新聞所指涵義淺層化,利于實現內容能指和所指的潛閱讀傳播的訴求。
第二,提高了信息的社會影響廣深度。新聞信息的符號化表達,能夠補充信息的完整性,強化信息的準確性。補充信息的完整性即是對廣度上的影響,符號涵義的意指對信息內容的準確性起輔助作用,延伸了影響的深度。
第三,營造新聞話語語境,提高了傳播效果。自媒體新聞生產的符號化趨勢,能夠形成品牌塑造與綠色新聞內容之間的良性循環,“網絡消息語篇實質上是將社會狀況按照主流社會價值標準象征性地表現出來,形成選擇性的真實傳播。”⑥消費行為由個體主觀意識作用,消費需求也成為新聞生產目的之一,且在市場經濟作用下,表現的作用越發突出。自媒體主體為實現生產提升消費目的,轉而生產迎合公眾消費心理的符號新聞,在這個標簽、符號縱橫的自媒體時代,或許只有清晰、具有獨特個性符號感的主體才能夠受到更多關注。
當物質生產資料已經充分滿足人們需求時,人們便逐漸關注精神需求層面的的提升。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可見,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是人的需求層的較高要求,自我尊重、信心、成就、被他人尊重的渴望,促使人們標榜與之相關概念、標簽的聯系。對相關符號認知和接受的過程,即通過自媒體媒介的傳播轉化為自媒體的新聞內容生產,符號感是其內容生產的重要影響因素。符號消費屬非語言傳播范疇,符號本身是信息的攜帶者,因此來說符號的傳播一般可以從信息傳播原理角度去理解。同時,由于符號傳播具有雙重性:內部的自我傳播和外部的信道傳播,因此符號傳播具有互動性。此外,與語言的明傳播相比,符號消費視角下的信息傳播屬于潛傳播范疇,“在‘明傳播’無法有效滿足用戶需求的當下,‘潛傳播’便彰顯了其渠道價值。”⑦新聞作品符號化是對生活方式和文化意識形態的集中反映,符號感的強弱,決定了其傳播效果的優劣。
自媒體新聞生產中,個人化的個體符號作為新聞信息體,是信息傳播的重要表現介質。個體本身所塑造的符號語義,先于信息內容的符號語義被受眾感知、理解。作為符號,受眾對其能指和所指的意義的理解存在更多可能性和多元性。個體符號與新聞信息內容符號疊合呈現,不同的語義下,受眾個體會對其產生不同角度的所指判斷,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減少斷章取義理解的發生,強化新聞信息符號感。
一件商品越是能夠體現其擁有者或使用者的社會地位、經濟實力、審美情趣和社會聲望,其符號價值就越高。⑧以知名人物或知名媒體人為符號命名的節目或專欄,正在成為時下自媒體激烈市場競爭創造革新的重要舉措,例如“天天竇文濤”、“劉同坦白說”等節目。受眾通過自媒體的新聞內容去判斷自媒體品牌的價值趨向,獲取與自身相連接的偏好符號價值。新聞生產不僅要凸顯自媒體符號化的身份特征,更要以清晰的符號化概念吸引、引導受眾關注、互動并實現新聞價值。受眾通過對新聞內容的符號消費,從而對自媒體產生價值認同,與之發生粘合,維護了自媒體品牌受眾群體的同時也增加了自媒體傳播的影響力。
區別具有差異化議程設置的主要手段就是對新聞符號化感知的識別,讓新聞作品符合更多讀者符號消費需求。根據2014年CNNIC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2013年12月,我國即時通信網民已達5.32億,手機網絡新聞應用的使用率為73.3%。即時通信和新聞應用使用率的增加,在新聞內容強調傳播速度的同時,更加強化表達其個性特征,包括以不同的視角解讀新聞,以不同的敘述方式、媒介結合方式展示新聞等。只有將自媒體新聞內容的生產進行符號化的整合與規范,才能在融合媒體時代突出自媒體品牌的個性,獲得更多受眾的關注,產生更大的傳播影響力。
自媒新聞生產必須有清晰準確的符號意指表達,才能刺激、吸引受眾關注,也只有具有強烈符號感的新聞內容,才能引發受眾的感知共鳴,才能夠被受眾感知記憶和理解。新聞內容的生產重點在于制造話題,引發公眾關注并產生互動,通過對話題氣氛的渲染,感化受眾。同時,注重受眾的認可度和影響力,從而掌握引導輿論話語權。話題營銷的議程設置致力于把新聞內容進行符號化建構,符號內容通過媒介折射地傳播,隱射相設定的能指和所指意義。事實上,符號內容傳播過程中容易產生誤讀行為,這也是新聞生產需要將其進行積極轉化和利用要考慮的重要影響因素。根據自媒體新聞傳播的特征,生產簡潔、通俗且具有新奇特性的符號,利于實現受眾多元的新聞體驗價值。■
注釋:
①鄧新民.自媒體:新媒體發展的最新階段及其特點[J].探索,2006,02:134-138.
②張毓雄.新聞生產與消費關系淺論[J].新聞前哨,2003.01:10-11.
③余志鴻.傳播符號學[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13.
④余志鴻.傳播符號學[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148.
⑤黃雅堃.論符號結構視域下電視新聞“真實性”的構成[J].中國出版,2012,12:57-60.
⑥林綱.論網絡新聞語篇中的互為主觀性因素[J].新聞界,2014,13:42-45.
⑦代玉梅.自媒體的傳播學解讀[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1,05:4-11+109.
⑧高永晨.從跨文化視野看符號消費的心理認同機制[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5:12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