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靜
(江蘇省宜興中等專業學校)
有一個愛好文學的學生,經常寫些小文章、小詩給我看,希望我能給一些意見。看得出這些作品都是經過他再三錘煉、反復斟酌而成的。我不想打擊他的積極性,會給予肯定和鼓勵。但從他的習作中也反映出一部分同學作文的誤區。比如,有一段描寫夕陽的片段,“晚風總是首先吹開落日的序幕,接著是一道金黃的殘光,零散地撒在不遠處凸起的小丘陵上,那樹葉點著一些露珠,透著薄薄的光彩卻沒有靈動的感覺,是沉寂,是寧謐。”他想要描繪出日落時寧靜和諧的景象,用詞優美,似乎意境也很深遠,顯然是經過推敲琢磨了一番。但當我想隨著這些文字進入其中感受時,才發現根本找不到這樣的場景。日落時怎會有“一道”“殘光”,而且是“零散”的,“凸起的小丘陵”在“不遠處”,小作者卻看得到樹葉上的露珠,且傍晚時又何來的露珠。
這并不是一位學生會犯的錯誤,他們想寫好作文,平時很注意借鑒作家的文章以及學生的優秀作文,對其中的妙語珠聯、旁征博引甚是羨慕崇拜,認為好文章語言優美是第一要義,于是就喜歡堆砌辭藻,不注重真實表達,往往使文章華而不實,甚至矯揉造作。近日,教到高一語文第二冊中朱光潛先生的《咬文嚼字》這篇課文,得到一些啟示,也得到一次作文教學的契機。
“咬文嚼字”本是一個貶義的成語,形容過分推敲字句,不重視實質,只在某些字句上糾纏。但朱先生所強調的“咬文嚼字”卻恰恰相反,正是要準確表達實質、表達情感,所以“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文學借文字表現思想感情……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哦,原來注重語言文字的表達并不錯,關鍵是所用語詞文句是否與思想感情相吻合。
朱光潛先生舉了許多生動的例子來說明寫作時文字運用和情感表達的密切關系。比如,賈島的詩“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韓愈改為“僧敲月下門”,作者分析“推”“敲”兩字意味不同,前者顯得魯莽一些,后者顯得拘禮一些,用哪個字要看當時詩人的心境如何。我又向學生指出,這兩個字不存在哪個字更優美,意韻更深,而是要符合實際、貼合生活。同學們作文時同樣如此,以我手寫我口、寫我心,先確定事件是真實的、場景是清晰的、感情是誠摯的,再去“咬文嚼字”,提煉最精確妥帖的文句,當然不一定是華麗的,只要是真實的,就算是最平實樸素的語言也會打動讀者。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就是最大的明證。
《咬文嚼字》中還舉到一個反例,指出許多人寫作時,由于習慣、惰性,喜歡用一些陳詞濫調,沒有一點新奇的意味,作者稱之為“套板反應”。我們的學生在寫作時又何嘗沒有這樣的現象呢?不管是在語言表達還是選用題材上,大多千人一面,萬文一腔。在老師的高壓政策下,學生發揮他們極富“想象力”的天賦,絞盡腦汁地“創設”悲慘的交通事故、無情的火災、百年不遇的洪水,有的甚至不惜讓自己的父母雙亡,讓自己在車禍中斷胳膊少腿……學生為自己的“杰作”沾沾自喜,可老師們卻憂心忡忡。面對一個話題,要求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作文,但他們卻會表現出驚人的一致性,毫無個性可言。比如,寫到對親情的感悟,大多數學生都會提到相同的題材:自己生病,父母無微不至地照顧,最后父母卻病倒了。似乎每個家庭都是一樣的,每個父母都是千篇一律的。實際上,父母與兒女的關系是如此親密,發生在他們之間的故事也是紛繁的,如果學生能用心體會,作文就能尋找到獨特的心靈體會。我們的學生腦子里早就有了一個個準備好的精神套路,他們習慣于“拷貝”前人的思想,順從定勢,放棄思考。正如朱先生所說:“‘套板反應’和創造的動機是仇敵……引不起新鮮的真切的情趣。”長此以往,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會逐漸消磨,而創新是作文的生命源泉。
生活是日新月異、變化萬千的,要讓作文充滿活力,唯一訣竅就是如實反映異彩紛呈的生活。所以要對讀者真實,首先要對自己真實。生活永遠是蘊含在人的獨特的情感之中的,只有用心靈思索,眼中的世界才能更加清晰地歸于本真。所以,愈是濡染了“感情色素”的東西,就愈是鮮活、深刻的;愈是真實貼合生活的,就愈是有生命力的。
五彩繽紛的生活如調色板,又如調味劑,只有用心品味,我們才會嘗到其中的酸甜苦辣,學生的作文只有能表現這種酸甜苦辣,才能真正做到“真情告白”。還記得那次講授“在作文中學會運用聯想和想象”的作文課,我讓學生討論“愛是什么?”的話題,運用聯想和想象的方法,指導學生把“愛”這個抽象的話題具體化。經過交流討論,最后他們把“愛”表達為“愛是臨出門時媽媽的一句叮嚀”“愛是考試失敗后好友給我的安慰”“愛是鳥媽媽銜來小蟲喂入小鳥的口”“愛是做錯事后爸爸嚴厲的責備和正確的引導”……如果不是用心品味,“媽媽的叮嚀”或許只能成為“嘮叨”,“鳥媽媽的喂食”只是一種“義務”,更別說“爸爸的嚴厲責備”了,可是學生卻從中品味到了愛,或許這種愛是微不足道的,甚至是被人們忽略的。正是這種品味,大大豐富了寫作內容,正如有句話說:“人是生來就懷著情感的核,如果能好好培養,白會抽芽舒葉,開出貌美的花,結出豐碩的果實。只有用心去品味,我們才能嘗到生活的滋味。我在結束這篇課文時,把朱光潛先生在文末所提的希望和同學們共勉,“我希望讀者從粗枝大葉的討論中,可以領略運用文字所應有的謹嚴精神。本著這個精神,你隨處留心,無論是閱讀,還是寫作,就會逐漸養成創作和欣賞都必需的好習慣。你不能懶,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時興奮被產生的幻覺迷惑而輕易自滿。從事文學創作是艱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練與互相吻合,你才會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我相信,我的學生在學完《咬文嚼字》這篇課文后,對作文會有更好的認識。所以,作文教學并非局限在每周的兩節作文課上,每一節語文課都是聽說讀寫的機會,把握諸如此類的每一次機會。世界是真實的,生活是真實的,孩子們的笑容也是真實的,表達出來吧,讓我們每個人都能作真文、訴真情。
邢睿.個性化作文教學的研究與實踐[D].天津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