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陳元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
就目前我國大學英語的教學活動來看,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關注度明顯不夠,這也就使得對于大學生來說,由于對中國傳統文化缺乏清楚地認識,進而使得其無法正確地使用英語來對中國的文化進行表述,使得交際活動難以開展,這樣一來,將會使得外國人對于中國的文化了解程度出現偏差,這也使得學生對大學英語的學習缺乏了民族文化的底蘊,其教學活動的開展難以延續。在本文中,通過對我國目前大學英語教學活動的實際開展情況進行具體分析的同時,結合對于我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的融合,進而使得大學英語教學活動的開展能夠對“失語”現象進行解決。
在進行大學英語教學的實際開展過程中,除去對英語專業的學生之外,對于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的融合教育課程較少,進而使得對于中國文化的“失語”現象普遍存在。其主要的體現為:一是對比大學英語教學活動的開展過于注重對英語語法的學習,而忽視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與介紹,使得學生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程度較低;二是針對于非英語專業的學生,特別是理科生來說,對于語言的學習缺乏系統性以及相關理論的學習,進而使得對于英語的學習拘于表面,難以深入。
教學觀念老舊。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特別是我國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的今天,對于中國文化應當如何實現在西方的有效傳播,應當是我國文化發展的一項重大任務。對于大學生來說,作為推動時代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對于我國文化的了解是實現該項任務能夠順利完成的關鍵所在。但是,就目前其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其發展模式存在著由于教學觀念的老舊而導致教學活動的開展成效難以實現這樣的現象。
就目前,我國大學的英語教材內容來看,其內容主要是對西方文化的介紹,而對于我國自身的傳統文化介紹的較少,使得西方的文化觀念、社會習俗以及風土人情能夠實現在我國的有效傳播,而我國自身對于傳統文化的發展,顯得束手無策。針對于這一現象的產生,我國相關教育部門在進行教材編寫的過程中,需要加強對我國傳統文化的體現,使得學生能夠在系統的學習中,實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進而使得其英語表達能夠順暢,最終,促使中西方文化能夠實現更好地融合。
大學英語教學活動的開展是在教學大綱的要求下進行的,因此,想要使得大學生對于中國文化的學習與認可度能夠進一步發展,將這一要求納入教學大綱中去,就顯得尤為必要了。
對于詞匯的有效記憶,能夠推動中西方文化的具體結合,其結合方向不僅局限于對表達形式、發音不同,文化所指也不盡相同:西方人提到早飯,頭腦中想到的是牛奶、雞蛋和面包;而中國人提起早飯,頭腦中想到的是稀飯、包子、饅頭、豆漿、油條、雞蛋和咸菜。在教學中,如果遇到英文“breakfast”這個詞,教師就可以同時讓學生知道豆漿、油條、包子、饅頭和咸菜的英語表達形式,并融入東西方飲食文化習慣。
通過測試的方式來實現對大學生英語水平的考查,是英語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為了使學生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得以進一步發展,將其納入對其具體考核內容是極為有效的。為此,應對評價訂體系進行改革,將中國文化納入大學英語測試與評價體系之中,制定符合大學英語教學特點的文化測試標準。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對中國文化的關注意識,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同時還能夠消除原有測試與評價體系的片面性,使大學英語測試與評價體系更具科學性。
總的來說,對于中國文化的發展與傳播,需要解決的是其在大學英語的實際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對于其重視程度不夠這一問題。想要實現對這一問題的有效解決,需要政府有關部門、大學教育機構以及工作在一線,從事大學英語教學的所有老師的共同努力,只有通過這樣的方式,才能使得我國大學生的自身文化素質實現進一步提高與發展。
蔡基剛.大學英語教學若干問題思考[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