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徐紅
(溫州市甌海區甌海第一高級中學)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歡逞強而不喜歡示弱,但強大的心理攻勢面前,人們也不一定會做出讓步。而心理學研究表明,示弱有時卻能取得人們的理解,反而更能獲得生存和發展的空間。作為教師,通過適度地暴露或展示自身弱點的方式,營造一種平等、和諧、靈動的課堂氛圍,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有效地達到學習目標。那么,在化學課堂學習中,教師該如何抓住機會運用示弱策略呢?
概念是高中化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于化學學習的全過程。有關概念的學習,較為抽象,難以接受。在概念教學中運用示弱策略,把講臺和探索的機會還給學生,通過研討和辨析使化學概念更加明晰。
比如,在《必修2》“化學反應限度”第二課時的學習中。
師:對化學平衡狀態的判斷,在以往的學習中,很多同學都是搞不清楚。想請同學們給我出謀劃策,看如何分析會更有效。
生1:判斷化學反應是否已經平衡,可以從化學平衡的概念出發,即可逆反應各物質的濃度不再改變時,說明該反應達到平衡。另外,對于反應物或生成物若有顏色的反應,若顏色不再發生變化,則已經平衡了。
師:很有道理。你們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生2:對于有氣體參加的反應,壓強不變時說明該反應達到平衡。
師:大家贊同他的觀點嗎?
生3:我認為這個不能適用于任何反應,應該是在其他條件都不變的情況下,對于一個反應前后氣體的物質的量不相同的反應才成立。
師:說得很好。很多同學搞不清楚“容器的密度不變”能不能作為判斷平衡的依據,你們覺得有什么規律嗎?
生4:應該是容器的體積不變,反應前后氣體的質量是不同的,可以用“容器的密度不變”作為判斷平衡的依據。
師:很好!你能說說理由嗎?
……
師: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能否就化學平衡狀態的判斷依據做一個簡單的小結。
生(眾):可以。
在此案例中,教師有意運用了示弱的策略,不把正確的方法教給學生,把探索的機會留給了學生,促進學生主動去思考。在平時學習中,教師要相信學生,舍得放手,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是自己的事,從而更自覺自愿地去學習。一旦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調動起來了,學習也就變得更有效了。
中學階段化學的基礎理論包括: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理論、物質的微觀結構和元素周期律理論、電解質理論和電化學理論,內容多且較為抽象,學生對這一部分的學習較為吃力。若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尋找一個能與學生產生共鳴的地方,暴露教師自己的“不足”,學生能主動參與學習,由簡單到復雜,在不知不覺中將知識體系建構起來。
如在《鹽類水解》的學習中,可采用如下策略:
師:通過剛才的實驗發現,都為鹽的Na2CO3,CH3COONa,NaCl,KNO3,A1C13,NH4Cl,它們的水溶液酸堿性卻不相同,當年我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也存在許多困惑,為什么?
生1:Na2CO3溶液呈堿性,說明溶液中有OH-。
生2:不對,酸性溶液中也有OH-。只有c(OH-)>c(H+)時,溶液才顯堿性。
師:是呀,讓我感到困惑的是:什么原因使Na2CO3溶液中OH-和H+不再相等呢?
生3:我認為先要知道溶液中有哪些離子,這些離子間又會發生什么反應。Na2CO3溶液中存在的電離有和
師:(興奮地打斷了生3 的發言)這四種離子間會發生反應嗎?
生3:CO32-和H+會結合生成HCO3-,溶液中c(H+)會減少,導致c(OH-)>c(H+)。故Na2CO3溶液顯堿性。
生:(鼓掌)
……
在此過程中,教師適當地示弱,表現出與學生共同學習的態度,參與學生的學習,共同體會成功的愉悅。在民主、寬松的學習氛圍中,學生的心扉被打開,求知的欲望被激發,情緒高漲,從而學得輕松而且有成效。教師精通對應學科的內容,但也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弱點,所以,教師不要去掩飾自己的不足,要謙虛地走進學生,適時向學生請教,縮短與學生的距離。
教師“示弱”,不是教師真的“弱”,更不是“知難而退”,而是一種教學策略。教師在課堂中適時適度地示弱,不會貶損自己的形象和權威。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能夠堅持恰當地運用“示弱”,學生體會到教師的信任和期待,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學習勁頭就會更加充足,對學習的難關就會更加主動地攻克,從而包括學習在內的各種能力可以更好地提高。
[1]崔允漷.有效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王祖浩.化學反應原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