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艷玲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星辰實驗學校)
教材不是不可更改的靜態文本,它本身就包含了多元性和差異性的教學空間。智慧型教師會把自己由教材的忠實宣講者轉變為教材使用的決策者,擺正教材作為工具的地位,他們能夠創造性地“用教材教”,能夠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對教材進行修正、開發和創造,憑借適當的教材資源,融合課內外的學習拓展延伸。
一位教師在教授there be 句型后,首先落實好教材的基本要求,讓學生充分理解、感悟教材內容。在拓展環節,教師則呈現了一個與之相關的繪本故事,學生參與故事表演熱情高漲。緊接著,教師用《孤獨的牧羊人》樂曲作伴奏和學生唱起了這個故事,掀起了課上又一次高潮,孩子們的臉上洋溢著學習英語的快樂。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這位教師有很強的開發運用資源的意識,文中的拓展內容是該教師根據一個繪本故事改編而成的,故事書是她在學校的跳蚤書市花2 元錢買來的。這2 元錢的課外資源被該教師智慧地利用起來,使文本這種靜態的語言文字在學生的思維中蕩漾起來,在表演中變化成動態的畫卷,在歌唱中讓語言更加靈動,成為充滿生命力的學習,學生也從這2 元錢的資源中收獲著智慧的愜意,體驗著學以致用的快樂。
細節決定成敗,要讓課堂生動有趣,教師就要學會關注細節,培育自己的細節精神。教學細節是指教學中細小的環節。課堂教學在總體設計后,其過程是由一個個細節連接而成,同時,細節也包含于總體設計之內。細節是一種資源,發現、開發、利用細節的過程是智慧生長的過程——細節誕生在教學的方方面面,常常在文本尊重與超越、預設與生成、對話和體驗中產生。
在一次同課異構課堂教學活動中,有位教師特別注重挖掘文本的細節資源。其中strange 一詞是教學目標詞匯,教師是這樣引入的:Hello,children!I’m your new English teacher.I didn’t know you.And you didn’t know me.So we are strange to each other.教師做了一番精彩的自我介紹后,問道:Am I strange to you?學生回應:No.隨著教學活動的逐步展開,教師呈現了與之相關的問題:Jack and Amy meet something strange.What does“strange”mean here?(A.陌生的B.奇怪的)學生根據故事內容選出正確答案B,教師請幾位學生試著朗讀單詞,全都朗讀正確。
該教師與學生交流中反復用到strange 一詞,看似浪費時間,實則磨刀不誤砍柴。不僅自然地滲透該詞的發音,而且巧妙地引導學生理解一詞多義現象,非常智慧。我們在解讀文本時,要有關注細節、努力挖掘文本中的細節資源。在教學的種種細節中,教師敏銳地發現、及時的開發、巧妙地利用,使之成為智慧的教育過程,學生和教師的智慧也會伴之成長。
古人云:水不激不躍,人不激不奮。賞識從本質上說就是一種激勵。在不斷提高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教師若能多給予學生賞識性評價,定會激發學習的無窮動力。
沈峰老師執教的牛津小學英語6B Review and check 教學片段:其中一個環節是沈峰老師運用brainstorm 的方法,鼓勵學生用today,a new English teacher,Children’s Day 這三個關鍵詞造句。這種開放性的限制瞬間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與學生互動過程中沈峰老師始終不忘給出肯定和鼓勵,學生的參與熱情極高。有一個學生的造句是這樣的:Today a new English teacher is teaching us English in front of the Children’s Day.這里沈峰老師沒有直接否定孩子的錯誤,她立即走到大屏幕前Children’s Day 的位置,為這句話創設了情景,并且面帶微笑回應道:Now I’m giving you an English lesson in front of the Children’s Day.沈峰老師用她的機智和幽默,智慧地化解了孩子的尷尬,“讓學生體面地坐下”,從而保護了學生繼續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賞識性評價,不是姑息遷就,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一種愛,一種融溫存、睿智、嚴厲與嚴格要求相結合的愛,它可以讓學生在賞識中看到自己的能力、才華,可以讓學生展示自我、發展自我、超越自我。教師以賞識性的眼光看待學生,能夠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允許學生的失敗,符合學生成長的規律,這樣能夠消除學生的自卑心理,給學生一個良好的心理狀態,對學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做智慧型教師,為學生智慧的生長而教,遠不止文中談的三個方面。筆者希望通過文中列舉的教學案例與大家分享所見、所聞、所感,做拋磚引玉之舉,目的是想讓更多的人加入到探討的行列,因為這其中還有許多問題值得我們去深入地思考研究。正如一位哲學家所說:問題是永無終了的,心靈是永無止境的,結論性的答案是永無可能的。可見,永遠在過程中,永遠在路上,應是我們探討“智慧”話題的應有態度。
李琴.教師如何讓課堂更加生動有趣[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