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仲舉
(貴州省都勻經濟開發區洛邦中學)
切入點,不僅是教師對教材文本進行分析和理解的入手處,而且也是教師挖掘文本、學生理解文本的關鍵所在。在教學中,一個好的切入點的選擇和確定,并不是教師隨便的一個主觀臆斷。教師在對于課本教材深入淺出的表現,對于學生理解能力仔細準確的把握,對于教學效果科學有效的預測和控制,都盡顯在切入點的選擇和確定之中。切入點的選擇具有很強的靈活性,會受到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教學者三個方面因素的影響。那么,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如何設計切入點呢?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通過題目這個“眼睛”,我們便可以“窺探”其心靈,從而迅速地切入文章的中心內容。
標題,是人們在閱讀過程中,眼神最先停留,且第一時間獲取到的文本信息。教師在教學中,應圍繞題目設置懸疑問題切入文本,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而且還能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和學習效率。如,在教學《土地的誓言》時,我并沒有一上來,就要求學生閱讀文本,而是讓他們反復的閱讀題目,并提出質疑:“土地的誓言?土地由不會說話,何來誓言?”學生帶著這個或是疑惑和謎團,也或是指引和方向展開文本的閱讀。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每一篇文章的教學,都有一個重點,一旦重點被突破,這節課的教學任務也就完成了。而文章的重點,往往反映在中心句上。這個中心句,要么就是存在于文章中,或是隱藏于文中,或是開門見山;要么就是需要學生自己進行總結和歸納。將切入點放在文章重點上,不但可以使課堂的教學思路和脈絡更加清晰,而且還可以進行思維的整合,形成知識的系統性,從而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問是探索知識的開始和基礎。在教學語文處切入,不僅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迅速地將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而且有利于學生對于整篇課文的進一步閱讀和理解。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一般使用背景切入的多是文言文和詩歌。這一類的問題距離現在來說比較遙遠,學生理解起來會略顯吃力。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學生對于文本歷史背景的不了解。因此,在這一類文本的教學中,教師應該以背景為切入點。有了歷史背景的鋪墊,學生能夠更加自然地理解和品味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語文的歷史魅力。
總之,無論是如何切入,目的都是要引導學生深入感知文本,為之后的學習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