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虹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霍城縣水定鎮中心學校)
“少教多學”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那么什么是“少教多學”呢?顧名思義,老師教的少,學生學的多,“少教多學”教學模式的使用,讓我發現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學生自身樹立起一種學習的責任感。學習不再是被動的,而是“教”與“學”兩個方面的積極互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找到了樂趣。課堂質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秉承著把課堂時間和課堂空間還給學生,把思維的過程還給學生,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自學、討論,開展自主合作學習,讓學生多學,教師盡可能少講這一理念,在語文課堂中我是這樣去實現少教多學的。
精心的課前準備是實現“少教多學”的基礎,課前要充分調查學生的認知水平,以此為基礎來設計自己的教學內容。套用徐長青老師的話就是做到以下三個不教:(1)學生已經會的不教;(2)學生自己能學會的不教;(3)學生怎么學也學不會的不教。只有做到了這三個不教,才能讓學生真正地喜歡上語文,才能在語文課上真正做到多學。
為什么現在的學生在解決問題時那么倉促?是因為他們看到問題就想知道答案,而忽視了過程。經過調查、反思,我們發現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在于老師平時上課為了趕時間、趕進度,在學生思考的過程中一次次地打斷他們,然后把我們的觀點強加給他們。在進行了“少教多學”的研究后,我發現,在自己的課堂上一定要學會等待。往往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卡住,這可能正是他們思維效率最高的時刻,這種思維結果會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如果老師啟發得當,全班學生也會進入一個高度集中的思維過程。所以,老師要做“有心人”,要在無意識的情境中給學生創設有意識的思考環境。同時也要教會學生等待,破繭成蝶需要時間,任何習慣的養成都需要時間。“書要留白才好看”,等待是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一種尊重。
以往的課堂,我們只是讓學生做好“聽”的角色就行了,認為你聽好了自然就學會了,但現實與愿望總是有差距,總有那么多的學生看似一個很好的聽眾,卻學不會老師所教的知識。經過“少教多學”的課堂實踐,我們發現,在做好上面幾點的基礎上,如果能讓學生自己梳理學過的知識,對所學內容進行歸納整理,鞏固深化,要比老師去總結效果好得多。所以在今后的總結環節中,我們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談體會、談心得,談學習中應注意的問題,教師再予以“畫龍點睛”。學生之間也要相互交流,學生總結出的知識和方法的關鍵點,更易于被同伴接受,會起到教師總結不能達到的功效。
教育家夸美紐斯說:“教學就是為了尋求一種有效的方法,使教師因此而可以少教,學生因此而可以多學,學校因此少一些喧囂與勞苦,多一些閑暇、快樂與堅實的進步。”因此,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自學、討論,開展自主合作學習,實現少教多學,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讓學生學得愉快,讓老師教得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