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峰
(湖南省邵陽市邵陽縣第二中學)
近年來,素質教育不斷躍入紙端,新課程教學模式的深入推進更加劇了素質教育的實戰進程。廣大教師積極更新教學思想,在教學實踐中勇于開拓進取,堅持“理論源于生活”的原則,創設多元化的教學情境,實現教學與生活的有效對接。
化學與生活緊密相連,生活中無處不閃耀著化學的光芒,化學中也無時不在折射生活的情境。高中化學教師在組織教學時,應著眼于生活中的化學現象,從現象本質入手創設情境,既在無形中強調了化學的重要性,又啟發了學生利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如,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以下現象:鋼鐵腐蝕生銹,銅質水管長銅綠等現象,學生對這種日常現象平時關注不夠,不知其所以然。教師可以一語中的地告訴學生,這些都是化學中的氧化還原反應,可以說,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氧化反應,我們生活在一個氧化性的環境中。
這些教學材料來源于生活,是發生在學生身邊的、隨處可見的化學現象,學生是既熟悉又陌生,這有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強烈的探索意識,使其學習欲望不斷高漲,最終內化為學習化學的持久動力。
眾所周知,化學是以科學實驗為基礎的,豐富多彩的化學實驗能帶給學生無比的新奇,引導學生進入奧妙無窮的化學世界,在問題求解和矛盾碰撞中開啟學生的科學探索之門。
如,在講授氯氣化學性質時,教師可先行做兩組實驗,激發學生的質疑意識,教師順勢引導提煉出問題供學生思考。在氯氣通行的透明玻璃管道中分別放入一個干燥的有色布條和一個濕潤的有色布條,把兩者現象進行比較,學生便會產生疑問:為什么干燥的有色布條完好如初,而濕潤的有色布條卻有明顯退色呢?有些學生反應很快,馬上想到,這應該是氯氣和水發生了化學反應的緣故。教師再順勢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分組實驗,讓學生自己動手,體會個中原委,激起學生對氯氣化學性質的探究。
學生在做化學專題訓練時,往往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判斷,對遇到的新問題習慣條件反射式地應對,題目做完之后仍然無法發現其中的紕漏。為了增強學生解題的靈活性,夯實基本的解題技巧,提高學生運用化學知識解題的能力,教師可有針對性地對相關題型進行專題訓練,巧妙設計具有一定難度,違反常規解題路徑的作業或習題,使學生的隱形錯誤在不知不覺中擴大“戰場”,教師再適時一針見血地指出,加劇問題矛盾的激化,使學生自覺產生問題的情境,鍛煉學生攻堅克難的韌性,提示學生從細節入手,突破問題癥結,從而最終解決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學生的印象。
我們知道,鈉在金屬活動性順序表中排在銅的前面,教師根據學生的化學知識經驗和日常練習解題定式,要求學生快速寫出鈉和銅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這時多數學生都會認為這個反應一定會有紅色的銅出現,學生列出的方程式中自然也就有銅的生成。正當大家等待老師的肯定回答時,我卻微笑著朝大家擠眼睛,暗示大家再想想。大家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老師葫蘆里賣的什么藥,于是我看準時機,向大家拋出:鈉和銅鹽溶液真的能生成紅色的銅嗎?答案是否定的。鈉和銅鹽溶液反應的最終結果是,生成藍色沉淀,放出大量氣體。學生聽后紛紛驚訝不已,結果讓大家大跌眼鏡,為啥看似順理成章的反應會如此出乎預料呢?學生為了弄清原因,找到問題答案,紛紛把目光投向我,思維處于高度的集中狀態。
教學情境設計與傳統引課雖然有很多相同或相似點,但兩者卻在本質上大為不同。教學情境設計是根據特定的教學內容進行配套式情境設計,對學生從激發、引導、拉動、強化等多個角度進行全方位發力,力求使學生的學習熱情和過程認知處于最佳狀態。而傳統引課是根據已有的大環境通過向學生投放,通過教師的循循善誘,引出若干相關課題。
教學情境設計要從教學過程全局出發,注意各環節的銜接過渡,對情境設計的環境進行細致考量,優化學生探索、思考的路徑,擅長用公式、實驗或特性化提問導入新課,形成以點帶面的、完整的教學情境網絡體系。
教學情境設計無論是整體還是部分,哪怕是一個細節,都要做到真實可靠,不能給學生制造“無謂”的質疑階段,耽誤時間,影響教學全局。教師在進行教學情境設計時,務必要遵循真實的原則,最好從現有教材中分離出一些具體欄目進行定向開發,如《活動與探究》《觀察與思考》等。在創設情境時,知識的交叉性時有發現,所以,教師在創設情境時,要尊重原有知識,在此基礎上進行合理化創設,從而篩選出新的知識。
高中化學教學情境設計作為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必須引起各位教師的重視。教學情境設計是一項藝術性較強的活動,需要教師在深諳新課程改革理念的基礎上,對學生實際和教材本身作出適度而有效的糅合,創設出與教學進程相契合的教學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長久保持學生最佳的學習狀態。
范有貴,高中化學教學改革略談[J].基礎教育論壇,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