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 劍
(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民族中學)
新課程改革是一次對傳統教育的改革。它打破了傳統教育原有的單一、教條的教學模式,構建以人為本、百花齊放的新型教學體系;變沉悶、閉塞的課堂為輕松、活躍的課堂,使課堂充滿自由、民主、和諧的氛圍;更注重的是師生的交流、學習過程以及學習過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體驗;還注重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習和做人的品性。因此,新課程改革對我們的高中物理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具有良好的業務素質,才能擔負起實施素質教育的使命。有人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要使自己無愧于這樣的評價,就應該適應新課改要求,徹底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積極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發揮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下面是我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幾點做法,僅供大家參考:
孔子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所以說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源泉與動力,要想使學生的聰明才智、個性特征發展充分地發揮出來,就應該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地、自覺地掌握理解知識,并在此基礎上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經常運用物理小故事、設疑質疑、魔術表演、小游戲等方法導入新課,使自己的課堂一開始就興趣盎然,讓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有一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念頭,在上課過程中,我充分利用教材“想想做做”“科學世界”等小實驗,或者是利用多媒體設備與之成套的視頻,激發學生的思維,使他們的思維活躍起來,達到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由原來的“苦學”變為“樂學”。在學習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自由落體運動》的有關內容時,為了活躍課堂氣氛,我事先準備了兩個小球,一個重量大一些,一個重量小一些,我把這兩個大小不一的球呈現在學生面前,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這兩個小球在同一高度往下落,哪一個先著地呢?學生議論紛紛,有的說大的先著地,有的說小的先著地,正當他們爭論不休時,我把手一松,學生看到了另外的現象,我不失時機地對學生說:“大家知道什么原因嗎?今天我們就要解決這個問題?!边@時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起來了,充滿了探索新知識的欲望。結果學生憑著這份熱情主動地學會了本節課的內容,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具有邏輯性、清晰的思路是學習成功的有力保障,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著名學者波普爾曾經說過:“正是因為有懷疑、有問題才鼓勵我們去觀察、去思考、去學習、去發展知識?!彼?,作為一名高中物理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該鼓勵和引導學生圍繞主題自己能夠發現問題,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探究和懷疑,遇到問題應該多問個為什么,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提出問題。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經常設置物理中的演示實驗,讓學生親自體會不同的對象與現象中的異同,并引導學生在比較、想象中激活思維,找出有價值的問題,從而使學生處于思考、探索、解決問題的狀態中,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例如,在學習人教版高中物理《機械能守恒定律》一節時,我讓兩名學生做了這樣的實驗:一名學生使手中的乒乓球自由落地,另一名學生把乒乓球水平拋出,其他的學生仔細觀察乒乓球從出手到落地時的運動路線,分別說出這兩個乒乓球有什么不同的運動路線?然后我讓學生用筆畫出乒乓球的運動路線,并用生活中的例子講解、分析,使學生深刻理解了物體運動路徑,有效地開拓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導方法”是教師引導學生學會知識和運用知識的方法,從而使學生具有在生活中運用知識的能力。教師經常這樣問學生:你們“學會了”嗎?如果教師改為這樣問:你們“會學了”嗎?那么我們的教育就會發生質的變化。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敝挥薪虝W生自己學習,運用教材中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才是我們成功的教育。這就要求教師善于引導學生在理解教材內容的前提下,分析自己的學習過程,使學生學會“如何學”“如何鞏固”,并對問題進行深入的剖析和矯正??梢哉f,學法的指導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思維空間,為學生挖掘潛能打下基礎。因此,在平時教學中,我在教會學生知識的同時更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的規律,充分地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使自己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陶行知先生曾經主張“好的先生是教學生學習”,所以教師應該以引導學生自己去動手、去探索、去發展自己的個性,改變單一的“學會知識”為目的,真正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本身的收獲,通過不斷反思、探究達到“會學”的目的。例如,在學習人教版高中物理《牛頓第一定律》一節時,我從生活實際入手,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比如用生活中的騎自行車、推箱子、踢球等讓學生討論這樣的問題:“運動是不是由力來維持的?”然后用課件展示伽利略的實驗后,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析、歸納牛頓第一規律的正確性,這樣的教學學生深刻地理解了教材中的知識,可以說真正地由“學會”變成了“會學”。例如,在學習人教版高中物理“牛頓第三定律”時,教師提問:“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只要有力就一定存在著受力物體和施力物體,那么它們之間存在的力又有什么關系呢?”接著教師把學生分成兩人一組,分別用自己的彈簧與對方鉤住互拉,通過觀察自己的彈簧秤的讀數,與對方的數據進行比較,看看存在什么關系,并最終得出牛頓第三定律的內容。經過學生自己動手完成實驗,動腦思考實驗,教師參與討論,最終達到教學目標。這樣,不是死板地灌輸知識給學生,而是讓學生親自參與研究,從而使學生由“學會”變成了“會學”。
21 世紀是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教育的改革、新課程的推進,對教師的作用越來越重要、越來越全面。高中物理教師要與時俱進,緊緊抓住這一教改契機,在教育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改變原有的教學方式,積極探索高中物理教學新型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開闊他們的視野,為培養21 世紀創新型人才而努力。
[1]李玲.在中學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的主要內容與途徑、方法[D].首都師范大學,2000.
[2]潘海良.高中物理教學要立足于創新[J].素質教育論壇,2010.
[3]吳超男.新時期中學物理教師的自我修養[J].當代教育論壇,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