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紅
(寧夏中寧中學)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人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學生對客觀現實的認識來自于對外界嘗試探索性的活動,而教學中學生用自己的方式探究新知,對他們來說是最好的方法。
長期以來,教育承襲著“傳道、授業、解惑”的古訓,一直是以教師在課堂上講授書本知識,順著高考的指揮棒,帶有功利性組織教學,過分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和應試技能,教學目標定位在知識和技能,知識“繁難偏舊”。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看,傳統教學下的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教學中過分強調接受和掌握,輕視發現和探究,這種學習方式摧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成為學生發展的障礙。現代教學論認為:人有一種與生俱來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探索性學習方式。學生只有在努力探索新知,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其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得到充分發揮。
課程改革大力倡導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多樣化的探究式學習。這就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辯證地處理學生自主學習與教師指導的關系,不僅強調學生要傾聽教師,更強調教師要傾聽學生,珍視探究中學生的個人觀念、獨特感受和體驗,并引導學生積極反思。同時,要特別強調學生之間的相互傾聽、交流、合作與評價。教師在課改中應把握新課程教材編寫思想,有創造性地用好教材,改變原有的教學方式。同樣,新課程要求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作為教師應該明確,學生學習的根本是思維的進步,而知識是思維發生、發展的載體。
另外,語文新課改以來,高考試卷在現代文閱讀中的最后一個試題就設置一個探究題,讓學生根據文本進行探究。一般要求言之成理即可。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探究學習輔導。
因此,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是高中語文教學長期的艱巨任務,必須長期堅持,常抓不懈。
文本教學是語文教學最基本的內容,必須充分利用文本閱讀抓好學生探究意識與探究能力的培養。首先,為學生營造問題探究與體驗的氛圍。例如,在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時,師生先對“柳樹”這個傳統意象進行了分析:“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柳”諧音“留”,是中國文化中傳統的別離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別以表依戀與牽掛的習俗。教師又進一步提出: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這樣一個生動的比喻還有沒有其他意蘊?依據是什么?通過提供一系列的語文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產生疑問,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同時,針對學生的討論,教師不急于表態,而是讓學生積極發言,讓學生評判、評價同學的意見主張,看一下誰的看法牽強,誰的看法正確。
其次,教師要做好課堂探究的“導演”,學生積極參與并作出評價。教師應在語文課堂探究性學習中做好引導工作,引導學生學會用懷疑和批判的態度自主研究閱讀文本,讓他們學會用銳利的眼光和透析力來發現問題,引導他們學會用科學的方法和嚴謹的治學精神來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引導他們學會用發散思維、逆向思維、聚合思維、全方位、多角度、多樣化地研究課題。
在講完張承志的《漢家寨》后,老師向學生提問:設想多年以后那位穿紅花棉襖的小姑娘因某種原因走出這塊絕境,而后又回到漢家寨,請設想一下她離開的原因,在外界的經歷,為什么又回去?回去之后的生活有什么變化?學生對此展開想象和聯想,設想的情景合情合理,回答得十分精彩,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如在教學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時,這首詩可謂是海子的絕筆詩,老師問學生“你同不同意海子選擇自殺的方式?如果不同意,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除了對本詩理解的基礎上,還結合了老師對海子的介紹和適度的點撥,聯系其他相關知識,學生都對此形成了自己的看法。
僅靠文本閱讀來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顯然是不夠的,課外閱讀是課內閱讀的有效延伸。課內閱讀時間和內容畢竟有限,“語文學習功夫在課外”,課外閱讀脫離了課堂的局限,擺脫了教材的限制,可以使學生神采飛揚,展示靈性。教師應盡最大努力給學生創設良好的課外閱讀環境、提供更多的閱讀時間及有針對性的指導等。閱讀仿佛是一點火種,即使只是一點,只要時機恰當,也足以點亮學生心中的那一盞燈。
例如,在上完畢淑敏的《不會變形的金剛》一文后,教師又給學生印發了畢淑敏的另一篇文章《孩子,我為什么打你》。學生閱讀后,教師讓學生換個角度,可以探討一下:作為孩子如何看待父母的打罵?學生非常積極地從不同方面說出了自己的心聲。這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和父母的相互理解。
我們要樹立“大語文”觀,生活處處都有語文。另外,從高考作文的角度來說,不僅考學生的語文讀寫基本能力,更是考查學生關注社會、關注民生以及對客觀世界的認知能力,從而了解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我們不能再“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而是要“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我經常會在自習輔導時間,將最近比較熱門的新聞話題拿來讓大家討論并拿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比如,“甘肅校車事故”“地溝油事件”“整容事件”、草根歌手走紅、網絡謠言、“漢字聽寫”大賽熱播等等一系列的社會熱點問題,都可以拿來作為探究的話題。啟發學生對社會問題進行多維解讀,并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增強學生的擔當意識和責任感。
針對探究結論,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評價,看是否符合作者的本意,是否符合社會的道德標準。在這里,學生就成了真正評價的主人。在這里,教師和學生一起完成了一段語文學習的幸福過程和時光。
探究的課堂,是教師的,更是學生的;是理解的,更是發現的;是學習的,更是質疑的;是品味的,更是反思的。總之,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應積極引導,采取積極傾聽的策略,因人而異,因時而變,不斷生成,讓不同學生自由表達各自的意見,不斷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促進學生富有積極意義地建構學習世界。
王玉強.新課程有效教學疑難問題操控性解讀[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