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賢華
(浙江省常山縣城南中學)
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表現在多個方面,文化的地位更加突出,世界各國文化相互融合激蕩,文化成為民族凝聚力的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因素,經濟全球化、信息國際化的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文化與政治、經濟交融,經濟中的文化因素越來越多,文化的經濟作用增強,文化成為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占領文化制高點,才能在國際競爭中占有主動權。
文化競爭力是指各種文化因素在社會發展中的凝聚力、鼓舞力、導向力、推動力,表現為文化創新能力、文化產業的科技含量、高素質的人才三個方面。發展文化產業,從物質生活來看,經濟收入增加,人們的消費結構改善,生活水平提高。從精神生活方面,創造了豐富的精神產品,人們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實,人們的精神力量增強,促進了人的全面發展。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浩如煙海,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尊重,豐富多彩的中國民族文化獨具魅力,中國文化具有強大的滲透力和生命力,例如,唐代文化圈的形成,唐朝對外經濟和文化的交流頻繁,與唐往來的國家很多,我國的技術和文化大量傳到各國,對世界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唐朝成為各國文化交流的中心,使節的不斷往來,加強了唐朝與各國之間的關系,擴大了政治影響,增進了相互了解,日本、朝鮮等國派往唐朝學習的留學生很多,廣大的留學生和外籍官吏也發揮了重要作用。玄奘在印度漫游名寺,求法講學,遍訪高僧,介紹中國文化,回國后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著作《大唐西域記》,翻譯印度佛經,介紹了中亞各國的風土人情。唐朝的繪畫、書法、音樂、舞蹈也受到各國的喜愛,先進的造紙術、織絲法、煉丹術、建筑藝術、造瓷法、醫學理論和天文歷法,傳往世界各地,大大促進了日本、朝鮮及中亞各國的發展,為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貢獻。當今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影響力日漸增大,國際地位得到提高,促進了中國文化的發展和傳播。
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發展進程中,發展中國家處于弱勢地位,在文化發展上,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弘揚民族精神,發展教育科技,是擺在中國人民面前的重任。《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任務,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弘揚中華文化。”文化自信體現了一個國家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是對優秀文化傳統的尊敬和珍惜,也是對其他國家文化的正確認識,面對新環境不斷傳承和發展本國文化,在世界文化多元競爭中,具有自主能力和地位,與世界共進、與時代同行,中華民族有自信的氣度,和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
文化自強的實質在于創新,只有創新文化才會富有生機與活力,在傳統的基礎上推陳出新,例如,漢賦作家繼承了楚辭文化的內在精神和外在表現形式,對先秦的散文加以改造,創新出半詩半文的漢賦,表現了恢弘的文化氣度。文化創新的源泉是對傳統文化批判性的繼承,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并注意鞏固主流文化,保證民族文化的主導地位,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推進我國文化建設,鞏固民族主流文化,多元中立主導、多樣中謀共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發展最終應以文化概念來定義,文化的繁榮是發展的最高目標。”把文化作為發展戰略的核心,經濟、技術和教育應圍繞這個核心展開,在激烈的競爭中提升文化軟實力。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一個國家需要有其核心價值體系,整合社會,凝聚人心,亨廷頓的《美國國家特性面臨的挑戰》中闡述了“文化核心”問題,思想家亨廷頓推崇美國的核心文化,文化軟實力只有在傳播中才能讓人感知,這就需要塑造良好的民族文化形象。例如,在很多國家開展的“中國文化年”的活動,開設“孔子學院”,傳播中國文化和推廣漢語,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增加中國文化的現代元素,為中國文化形象注入積極因素,創造出體現中國特色的文化標識和文化品牌,不斷創新和超越,重構中國文化形象的現代性,為中國文化贏得世界各國人民的尊重。
總之,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任務,是經濟建設沿著正確方向發展的保證,增強民族文化的創造力,提高民族文化軟實力,給經濟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