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海軍
(杭州市夏衍中學)
大教育家孔子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即在學生“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時,進行必要的啟發,從而“開其意,達其辭”。教師要促使學生進入“憤悱”的心理狀態,激發其強烈的求知欲望;通過啟發,使學生積極主動思考問題,并力求能夠明確地表達。
“頭腦不是一個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點燃的火把”,教學活動中教師的責任就是點燃火把,讓它燃燒。“帶著知識走向學生”是“授人以魚”;“帶著學生走向知識”是“授人以漁”,學習過程中學生要學會的是如何撒網捕魚。
師:今天老師有個問題要大家幫忙解決一下。
(學生都驚奇地看著我,似乎每個人的頭腦都有大大的問號,而這正是我所需要的)
師:問題是這樣的,老師剛才從教學樓前筆直地走了一段路,走得蠻快的,老師想知道步行的速度,你們能不能解決?
(學生自發分組地討論起來,兩分鐘后請學生上臺介紹解決方法)
生(甲):我們討論的結果是拿手表記錄步行的時間,再用卷尺測量步行的距離,用距離除以時間就是速度。
心理健康通常指個體心理在其自身以及環境條件允許的范圍內所保持的良好功能和狀態。教師的心理健康體現為教師心理對來自內部世界與外部世界沖擊、影響保持良好的平衡與協調狀態,它與教師的身體健康之間會產生極強的互動作用。因此,心理健康是教師優質完成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教師的心理健康標準除了有與其他行業的共性之外,還體現著行業的特殊性,表現為:
師:大家覺得這個方法怎么樣?不如我們請剛才介紹的這組學生來示范一下,如何進行?
(兩名學生上臺,進行示范,做步行示范的學生走得非常的快)
師:謝謝兩位,在剛才的示范中有沒有發現這個方法我們還可以完善些?組內討論下,哪些地方該修改的。(很快有學生舉手發言)
生:我們組覺得剛才示范的同學步行得過快,起點和終點都比較難確定?還有這樣的話時間記錄的誤差也太大了。
師:很好的發現,那么這個怎么樣能克服?
生(甲):走一步扔個粉筆頭就可以了(全班哄笑)(顯然對他的答案非常不屑,但是我卻想聽他講講這樣的目的?)這樣做的好處是能把人走路的位置確定下來。(全班鼓掌肯定,很多人沒想到會是這樣的目的)
師:很好的創意,大家看來都贊同這一方法,都沒有更好的創意?
(促使學生打開思維的關卡,通過啟發,使學生主動去思考問題)
生(乙):我有疑問,粉筆扔下去會反彈,這樣就不能確定走過的位置了,所以我建議用橡皮泥。
生(丙):不論是用粉筆頭還用橡皮泥都要考慮下落過程的時間,所以不如在鞋底涂上些東西更方便。
(這段是由學生自發地進行探討的過程,意見不斷的更新,可以看出學生思維的火花在這里不斷閃耀著)
師:這樣的處理相當有創意,只要我們測量痕跡就能得到距離,而且每段都能測量出來。那么測量時間的方法能改進嗎?(留少許時間學生討論,再請代表發言)
生(甲):我們組的考慮是,如果測量步行的速度不是起點開始好像很難處理,因為腳踩下去和按秒表的時間很難同步,除非是示范的人單獨做這個實驗。
生(乙):我們組想到就是人走路一般步頻是一樣的,如果知道一步多少時間,那秒表都可以不用就能夠測出速度了。
(隨著學生的思考不斷深入,考慮得也不斷全面起來,慢慢的打點計時器的功能性出來了,單個學生的思維可能不全面,但是群體的思維就變得嚴密無缺了)
師:很好的創意,按你們的設計一個人只需測量自己走過的位移就能計算出速度了,而我們物理學真的有這樣類似的儀器,它一邊在記錄時間一邊在記錄位移,它就是憑借打點留下痕跡,而每次打點時間都是相同的——打點計時器。
……
之后的教學就著重于對打點計時器的介紹了,由于人步行速度測量方法的設計學生已經清楚地認識到了打點計時器的作用,在此后只需介紹打點計時器的使用等方面的內容即可,而在學習某點的瞬時速度計算方法的過程中,有了步行速度生活化情景的介入,結合第3 節瞬時速度的內容,內容也就變得容易理解了。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借助教師循序漸進的引導,促使學生進入“憤悱”的心理狀態,激發其強烈的求知欲望;通過教師和學生相互探討啟發,使學生積極主動思考問題,并力求能夠更加準確地表達。雖然在學生探究過程中花費較多的時間,但是卻讓學生充分體會探究物理知識和物理原理的樂趣,體會了物理來源于生活,儀器設計原理的生活化,體會到了打點計時器的巧妙設計。
作為基礎教育的高中物理學科,在課堂相對封閉的教學模式下,使本學科與生活實際嚴重脫節,生活中隨處可遇的規律和現象,學生卻必須從枯燥、生硬的文字中獲取,一些很簡單的規律卻需要大量的習題來鞏固和落實,這是所有高中的物理老師和學生面臨的窘態。物理教學必須擺脫傳統的應試教育的束縛,扭轉以教師、書本、課堂為中心的封閉式的局面。
高中物理教學改革已經經歷了幾輪,帶給我們的不是新的知識模塊,而是新的觀念、新的理念。其實質是要求教師突破“傳道、授業、解惑”古老教學的模式,把學生思維的發展作為教學的戰略議題,教師不僅要有物理知識之綱,更要有培養學生學習之策,而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設計必須具備獨特的物理創意,追求最優的教學效果。在本節課教學實踐過程中,引發了以下幾點思考:
1.教學設計的過程必須注重激起學生學習新東西的愿望和需要。即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H·A·多勃洛留波夫說:“當學生樂意學習的時候就比被迫強制學習輕松得多,有效得多?!?/p>
2.促使學生進入“憤悱”的心理狀態,教學中要設計些適合學生知識和智力水平的問題情景,例如,本節課所用的知識基礎即為前三節內容,可謂活學活用,但是更應適時地設計些思維的關卡,這些關卡往往能擦出學生思維的火花,而只有這樣才能點燃火把(釋放思維)。
3.教師的重心應放在如何為學生創設探究的平臺上,問題的提出應自然,最好由學生發現問題,繼而去解決問題,這樣學生的探究欲望會更強烈,由老師設問而后學生去解決,仍有一種教師的權威感,對于學生而言有一種完成任務比探究更重要的壓迫感。
4.尊重學生每一朵稍縱即逝的思維火花,也許最不起眼的那朵卻能綻放出最耀眼的光芒,而課堂中細心耐心地聆聽學生的心聲,是把課堂這個舞臺給予學生的關鍵。
5.物理課堂中學生的思維火花往往此起彼伏,在我們珍惜每一朵火花的同時,也應該適時地給予一些提示和指引,以減少思維活動的盲目和無序。
6.教學過程注重研究思維的形成,學生間不斷推陳出新的過程其實就是在展示物理研究的過程,也是向更多的學生展示物理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俗語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睆慕處熌抢铽@得的知識是有限的,大部分知識需要靠學生自己去探索獲取,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方法重于教知識,關注分析問題的方法及態度,培養學生多角度思維的習慣方法。
7.教學過程的評價環節一定要注重學生的點點滴滴的創新之舉,讓學生充分體驗參與教學的樂趣,在教學活動中,學生的設想有時會顯得很幼稚,但往往會讓人看到創新的芽兒,請不要輕易掐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