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玉芳
(遼寧省大連市第三十八中學)
《流動的組織——血液》是七年級下冊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學生熟悉血液知識,從電視、雜志中也能獲取到相關的信息。但是,學生存在一定的誤解,例如什么是骨髓移植,所以我們應用了課后STS“造血干細胞和干細胞的研究”的內容,來介紹學生感興趣的但存在誤解的內容。
教材中的“科學·技術·社會”專欄以及蘊含STS 信息的材料,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如:創設情境、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方法。
本節課采用了隨機式STS 教學模式。學生在看血檢報告單時會有疑問,為什么血檢報告單就能檢查出你是否有病呢?學生又會問白血病又是怎么回事?那骨髓移植呢?在學生有疑問的時候,加入本節課的STS“造血干細胞和干細胞的研究”的內容。課堂上,對學生有疑問的地方,先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激發學習興趣,同時加入STS 教學內容,引導學生理解新知識。
在課堂中加入STS 教學內容的意義:
1.幫助學生理解重點知識,同時引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及好奇心。如,在本節課學生了解了白血病、骨髓移植等知識,既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同時又解答了他們對血液知識的疑惑,提高了學習興趣。
2.有利于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如造血干細胞和干細胞的研究是當前生物細胞工程的熱點問題,這項技術與醫學結合非常緊密,是生物科學的前沿知識也是生物科學在社會生產生活上的應用知識。
3.培養了學生關愛社會,珍愛生命的情感態度。也體現了教師應密切關注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進步以及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通過課例研究,發現在課堂中滲透STS 教育,能使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發生變化:
加入STS 教學內容之前:
1.忽視學生學情。
2.只關注教材知識目標的重難點,忽視STS 模塊中涉及的社會生產生活應用的部分內容。
3.常態教學中,學生學習興奮點不多。
加入STS 教學內容后:
1.針對學生存在的困惑融入STS 教學內容,關注學情。
2.結合教材中STS 內容,促進了知識目標的理解,拓寬了學生的視野,了解到生物科學在社會生活中的應用。
3.課堂學習氛圍濃厚,學生產生了較強的探究意識。
STS 教育讓學生有機會在實踐中親自體驗和操作,有利于培養實驗、觀察、思維、自學、創新等能力。在教學活動中,要把真正的生物教學和STS 教育完全有機結合,還需要廣大的一線教師不斷地努力。
[1]羅新湘,文瑞明,丁亮中,龍立平.STS 教育述評[J].湖南城建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03).
[2]潘沁艷,龔大潔.STS 教育與高中生物新課程的結合[J].基礎教育研究,2010(15).
[3]陳麗純,方瑾.STS 教學在專業基礎課生物學中的應用探究[J].中國農業教育,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