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君
( 福建省漳州三中)
近年來,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各類問題也逐漸彰顯出來。 如何才能做到面對實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 筆者以中學一線教學經驗為基礎,以公開課《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為個案研究,提出以下四點建議。
“ 生活導入”,顧名思義,就是把新課內容與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現實世界進行有機的聯系,從而引入課堂教學。 本課的題目為《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這一標題對于初二的學生而言,較為陌生。 但本課所要學習的第一子目是“ 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學生大多知道“ 中山”之名,卻未必熟知孫中山的生平。 因此,筆者在教學設計中以學生非常熟悉的漳州市中山公園的標志性建筑物照片作為導入,詢問學生這是哪所公園? 當學生很快答出“ 中山公園”后,筆者再設問“ 這一公園既然以‘ 中山’命名,那么大家知道這個公園是為了紀念哪位偉人? ”通過學生的回答引出“ 孫中山”。 在介紹孫中山之后,教師再次播放學生們熟悉的、同樣以“ 中山”命名的著名景點和現今已成為中國特色服裝的“ 中山裝”,之后提問:“ 孫中山究竟是什么人? 他究竟為近代中國做了哪些貢獻讓大家都紀念他? ”從而導入“ 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學習。
以上這種新課導入法,利用歷史和現實是密切相連的歷史規律,有意識地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入手,引出將要學習的歷史內容,貼切自然,既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增強了學生學習歷史的時代感,激發了學生的強烈求知欲,同時還對學生進行了鄉土歷史教育。
在歷史的有效教學中,知識體系的構建是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 所謂的知識體系就是要梳理內在互相聯系的、具有規律性的知識,把它們聯系在一起,建構系統的、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 此外,知識體系還可以幫助學生梳理不同學科之間的關系,使學生具有觸類旁通的能力,讓學生擁有更加合理的知識結構,并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本課教學中,筆者多次運用聯舊引新法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例如,在分析孫中山采取了哪種方法救中國時,教師提問學生:“ 通過之前的學習,大家回顧一下當時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已經為救治中國開了哪些‘ 藥方’? ”通過這一提問,讓學生回顧之前學過中國有識之士為救中國采取的兩種措施——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 緊接著教師再提問“ 這些措施分別是對中國哪些方面進行改革? ”讓學生回顧中國近代化的過程和特點,是由器物變革發展到制度變革。 通過上述知識的回顧,教師再次設問:“ 大家認為孫中山是否可以采用以上兩種藥方?為什么? ”讓學生自行總結出“ 不行”。 在記憶“ 辛亥革命”這一歷史概念時,筆者同樣讓學生回顧:“ 我們已學過的歷史知識中,哪些事件和戰爭是以農歷年命名的? ”從而通過聯舊引新法,讓學生在鞏固舊知識的基礎上,更好地掌握和記憶新知識,達到構建完整知識體系的目的。
本課概念、意義抽象,對于學生而言,學習本課知識點,尤其是把握同盟會和辛亥革命的影響這兩大重點具有較大難度。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一般通過講授法直接告知學生歷史結論,這一教授法無法讓學生較好地突破重難點。 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重點培養學生學會運用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史學研究方法,通過展示表格、圖片等史料,讓學生在直觀比較中,通過對比分析和獨立地思考,自己推出歷史結論,從而把握重點,突破難點。
例如,在教授同盟會的性質時,教師先通過“ 興中會和同盟會對比表格”, 讓學生在比較中得出興中會和同盟會的區別在于——組織、刊物、綱領,再引用辛亥老人吳玉章的話:“ 無論光復會也好,華興會也好,都缺乏明確而完備的綱領,更沒有嚴密的組織,而且都受地方性的局限,不足以領導全國日益高漲的革命運動。 ”讓學生能順利通過思考和比較總結出:“ 同盟會的性質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又如,以往教授辛亥革命的意義和局限性是重點也是難點,非常難把握。 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通過展出幾幅歷史照片及文字資料( 宣統退位與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歷史照片對比、古代法律和《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圖片對比、封建帝王統治和袁世凱、張勛復辟帝制失敗的歷史文字和照片對比),讓學生通過直觀比較、分析思考,自行得出結論:“ 辛亥革命結束了兩千多年來的君主專制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頒布《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權利;從此,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
綜上所述,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應該是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或交流討論后自行推導、 歸納出所有重要的結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大量的歷史音像資料、圖片和文字材料,通過對比分析、問題引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歸納、分析能力,同時讓學生學習運用歷史方法來分析歷史和解決現實問題,從而讓學生真正做到自主學習,從而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
丁友西.中學歷史教學法[ 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