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閱平
(山東煙臺魯東大學文學院)
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 善假于物”,充分利用課堂上已有的種種資源來促進教學內容的生成,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在教學過程中促進學生對教學內容更好的生成。同時,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能力水平、年齡階段特征及學生的學習興趣都是重要的生成性資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能調動學生了解、探索、發現知識的積極性。但是,任何人的注意力都不能以同樣的強度維持20分鐘以上,所以,在課堂上即使是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也是有限的,這就需要語文教師將每一個環節都設計得精彩紛呈,不僅要抓住學生的興趣點,還要抓住學生注意力的特點。
教師如何通過課程設計抓住學生興趣點以延長學生個體的注意力集中時間,同時根據注意力集中特點安排教學內容的主次,即把重點內容放置在學生注意力集中時段內,將非重點內容放置在學生注意力分散的“ 疲勞期”,這是語文教師需要仔細去觀察和了解的,一堂好的語文課設計應該說是一門藝術而非死板的固定模式。
每個教師都應該具備課堂觀察能力,長期在文學環境熏陶下的語文教師應具有比其他科教師更加敏銳和細膩的觀察力。不是每個語文老師剛開始工作就已經具備這種能力,而是需要語文教師在已擁有的一定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在教學過程中慢慢摸索。由于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和獨特性,每個人對個體興趣的表現方式是不同的,性格外向的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會直接表露出來,而對于一些性格內向的學生來說,會表現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對于自己喜歡或不喜歡的事情不會有太大的情緒變化,或者說外在表現不明顯。這就需要語文教師在長時間的教學工作中慢慢了解,慢慢摸索。
在了解了每個學生的興趣之后,提問時語文教師可以根據每個人的興趣設置不同的問題。這樣就可減少學生站起來不知道該怎么回答的尷尬情況發生,而且,學生感興趣的問題肯定會積極思考,侃侃而談。精彩的回答也會給對這個問題不感興趣學生帶來感染和啟示。
“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再好的預設,也無法預知課堂教學中的全部細節。”課堂上出現突發事件是很正常的事情,教師再怎么周密地預設也抵不過全班幾十名學生的突發奇想。尤其是在當今這個知識信息高速傳播的時代,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不再局限于課本和教師的口耳相傳,所以接觸的知識范圍越來越廣,所了解的知識也不再封閉,學生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變得不再“ 乖”了。語文課堂上學生很可能出于看老師的“ 笑話”的目的而向老師提出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或者對課本上出現的內容表現出不屑和反感。
我個人在教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時就出現過這樣的情況,一位男生站起來趾高氣揚地說:“ 老師,我們為什么要學這篇文章,那都是哪個年代的文章了,早就過時了,再說了,學習這個有什么用啊,考試考嗎? ”對于這樣的問題一開始我是有些惱火的,心想:“ 這么經典的散文怎么可以不學,真想狠狠地瞪他一眼,再狠狠地批評他一頓。”轉而一想,自己在學習一些經典文章的時候也有過相似的想法,只是沒有直接挑明了說出來而已。我先是讓那個學生坐下,然后問大家:“ 大家有沒有聽說過有一個人寧可餓死,也沒領沒過救濟糧?”這時候班里的學生有說聽過的,也有說沒聽過的,還有一些不做聲,但是臉上寫滿茫然。我接著說:“ 這個人就是我們杰出的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朱自清。在他的生活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常常限于饑餓的困境時,卻在京參加了反對美國扶持日本的游行,并在《抗議美國扶日政策并拒絕領取美國面粉宣言》上簽名。同年8月,朱自清由于胃病和饑餓去世,享年50歲。死前,還囑咐家人不要購買美國面粉。他寧肯挨餓而死,也不肯領帶侮辱性的‘ 救濟’。敢問各位同學,如果是你們能否做到跟朱自清一樣呢?”大家都連連點頭,聽完這個故事,學生對朱自清肅然起敬,這樣介紹作者和作品的方式要比直接灌輸給學生效果要好得多。
語文課堂上,不只是學生會出現“ 意外”,教師也一樣會出現“ 意外”。教師如果能將這些“ 意外”加以藝術地處理,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每個年齡階段學生都會呈現出不同的心理特征,語文教師要充分了解這些心理特征,才能更好地把握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一學段(1-2 年級)期間的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缺乏耐心,好奇心強,思維形式是具體形象思維。語文教師在設計這個學段的語文課時,就要抓住這些特點,利用多媒體等輔助工具,將課程設計得具體形象,要有多樣性的教學模式,不能一種模式一用到底。第二學段(3-4 年級),這個階段的學生處于兩個過渡期,一個是思維方式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期;另一個是兒童期向少年期的過渡。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設置課程時有一些變動,要滿足學生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要求。第三學段(5-6 年級),此時的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有所增強,對新鮮事物開始思考、追求、探索,興趣也更加廣泛,知識積累較之前也有所增加。這些特點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教授內容的知識面要廣,要盡量與社會實際聯系起來。第四學段(7-9 年級),這個時期的學生已經步入初中,一切學習生活跟之前都有所改變,除此之外,學生的心理和生理都伴隨著相應的變化。學生更加成熟,對教學內容也有了較為深刻的理解,教師的人格魅力也尤為重要。部分學生喜歡學或者不喜歡學什么科目是根據自己喜歡或者不喜歡哪一個教師而決定的。語文教師要抓住這個特點,提升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抓住一切機會培養學生的向師性。首先要讓學生喜歡上語文老師,從而不討厭語文課,這樣才有讓學生對語文課產生興趣的機會。這個階段的學生還是渴望獨立的年齡,雖然很多想法和行為都不是很成熟,但是,因為有了這樣一個特點,語文教師在設置課堂內容時要增加一些需要學生獨立完成的內容,這樣既滿足了學生獨立完成任務的心理需要,又滿足了生成性的語文課堂教學。
維果茨基的“ 最近發展區理論”給我們最大的啟示是:讓教師認識到了學生是具有發展潛能的,語文教師要在全面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能力水平的基礎上設置語文課程內容,知道教學的起點是什么。學生已經具有的知識和經驗越豐富,對文本的理解也就越容易。然而,隨著時間的增加,我們的知識也在不斷積累,人生閱歷與生活經驗也在不斷豐富,原來不理解的東西自然也就理解了。一個小學生是完全讀不懂《紅樓夢》 的。《紅樓夢》 的語言既優美又晦澀,有太多的文言和詩詞,里面包含著復雜的封建社會的社會關系和封建禮教,所以對于涉世未深、天真無邪、人生閱歷有限的小學生來說讀懂文言《紅樓夢》 是幾乎不可能的。所以,《紅樓夢》的節選直到高中才出現在語文課本中。
語文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之前不能忽視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必定先了解學生的知識經驗和能力水平,不應以一味地向學生灌輸新知識為主要任務,而應以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應引導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進行主動建構。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源外,生成性資源還有很多,比如,學生在課堂中發表的意見、提出的問題、回答的問題等都是有效的生成性資源。語文教師一定要穩、準、快地抓住每一個有利于生成的資源。
[1]秦瑩瑩.捕捉動態“ 生成”,讓課堂更精彩[J].學周刊,2011(33).
[2]莊科裕.動態生成,讓語文課堂“ 活”起來[J].現代語文,2007(05).
[3]陳全福,許瑄.動態生成:演繹精彩 課堂的著力點[J].江蘇教育研究,2008(18).
[4]馬克斯·范梅南.教學機智:教育機智的意蘊[M].李樹英,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