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守文
(貴陽護理職業學院)
大學生的法律素質教育是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從社會的發展角度出發還是從促進學生自身發展角度出發,培養大學生的法律素質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我國是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國家,公民的法律素質是全民素質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法制社會得以良性運作的前提條件。大學生作為祖國的建設者,他們是天之驕子,是公民中的精英分子,他們身上肩負著建設祖國未來的重任。他們在社會公民中具有一定的示范意義,所以他們法律素質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社會整體法律素質的發展。然而,當前大學生的法律素質意識在整體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整體法律認知水平不高,在法律知識、法律意識、法律能力方面有很大的欠缺,導致大學生違法犯罪的頻率不斷增加,種類不斷增多。加強大學生法律能力、提高大學生的法律認知水平、全面培養大學生法律素質的任務刻不容緩。
鄧小平同志曾指出:“加強法制重要的是進行教育, 根本的問題是教育人。”重視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對于法制社會的穩定發展、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世界近代史用發展實踐表明:一個國家的現代化進程,往往是民主化與法制化的過程。1997 年,中共十五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依法治國”是我國的治國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我們的目標,而社會主義法制的出發點和歸宿在于公民的法律意識,它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決定法律本身的命運。當代大學生群體不僅是國家現代化建設的主力后備軍,同樣也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頂梁柱。這個群體的法律意識弱化,將會直接影響到新的歷史時期我國依法治國方略的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進程。只有培養和增強當代大學生的現代法律意識,才能使他們自覺遵守法律法紀,才能對國家實行法制監督,才能完成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長遠方針,才能實現國家法制建設的百年大計。
我國的教育方針貫徹落實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并強調德育是教育發展的首要任務。《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指出,要明確地把法律素質教育作為現代人才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提出,這就為大學生的素質教育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大學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力軍,也是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力量,只有學法、知法、守法,具備相應的法律基礎知識和依法辦事的能力才能滿足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發展需要。高校的教育目標是為國家培養社會主義“四有”人才,法律素質教育是高校教育目標內容實施大綱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當代大學生要充分利用大學課堂的有利條件,不僅要全面提高自身專業知識技能,完善自身的知識架構,還要認真學習法律知識,增強自身法律意識,努力把自己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人才,成為一名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當代大學生不僅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能知識,明確的政治方面,更要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識基礎。有些大學生因為缺少對法律知識的認識,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非法侵害時,不懂得運用法律武器去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而是以“私了”或者非法的犯罪手段去維護自己的權益。結果不但導致自己的合法權益得不到合法維護,反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傷害。學習了相關法律知識,提高自身法律素質后,就能明白自身在參與社會活動中的法律義務與責任,當自身的合法權益受到非法侵害時,就可以根據法律的有關規定,通過合法渠道去維護自身的正當權益,從而降低他們在抵御社會不良現象時的犯罪幾率。
相關數據表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學生違法犯罪頻率有所提高,占社會刑事犯罪比例持續上升。中國犯罪學研究會會長、北京大學法學教授康樹華曾主持過一項關于高校大學生犯罪的調查,調查數據顯示,1965 年,大學生的刑事犯罪約占社會刑事犯罪的1%;文化大革命期間,大學生刑事犯罪幾率明顯上升,占到了社會刑事犯罪的2.5%;近幾年,大學生犯罪率約為17%,而且犯罪類型向多樣性、爆發性、殘酷性、智能性、無因性等特征發展,數據呈明顯上升趨勢。從整體分析,大學生犯罪類型比較集中,以財產型、傷害型為主,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型智能化犯罪案件,其中以財產型和傷害型犯罪為主,約占大學生犯罪總數的80%。一系列觸目驚心的違法犯罪數據敲醒了加強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的警鐘,大學這一所“象牙塔”并不平靜,現代大學生的法律素質現狀堪憂。
大學生法律素質存在問題的原因可以從主觀方向和客觀方向進行分析。首先從主觀方向來看,在我國當代的應試教育模式下,考試成績依舊是評定學生好壞的標準,在這一傳統觀念影響下,學生過度重視成績而忽略了自身心理素質的提升,最終由于沒能很好地控制自己而走向犯罪道路。同時,由于多數高校的法律課程教學方式過于形式化,課程內容僵化,理論與實際嚴重脫節,使得學生學習興趣低下,很多不良現象得不到適時指導,當他們的心理異常程度越來越嚴重卻欠缺法律知識指導時,出現違法犯罪行為也就成為必然。從客觀方向來看,改革開放后,西方的個人主義與拜金主義觀念逐漸滲透,導致社會上或多或少彌漫著不良氣息,這對當代大學生的健康成長產生了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而法律素質教育作為提高大學生法律素質的關鍵,對于提高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抵御不良社會現象有著必不可缺的作用。但是,這并沒有得到社會的真正重視,針對大學生的法律素質教育課程也往往止步于形式主義,并且現實中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嚴重缺少大學文化精神的引領。
要清晰地認識到德育工作不是傳統教育模式中的“思想品德教育”觀念,而是適應社會活動、學習生活的社會規則及品質教育的行為規范教育。特別要認識到當代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地位,把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納入德育工作范疇之內,進而全面提高大學生的德育水平,以減少和預防因心理素質因素而引發的犯罪行為。應試教育下的教育模式,過于呆板單調,致使學生更容易產生厭學情緒。學校應針對這一現狀,創造學習條件,讓學生與社會接軌,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社會,加強對社會的認識,增強抵御壓力與挫折的能力。
創設一些與社會生活相關的法律場景,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學習法律知識。這樣,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所獲得的效果遠遠勝過單調機械的理論說教課。在法律實踐場景的創設中,不僅能讓學生真實地感覺到法律的存在,形成明確的法律意識,還能讓他們在社會的是是非非中產生明確的是非觀;更能讓他們在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非法侵犯時,懂得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通過實踐體驗積累一定的法律經驗基礎和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他們日后走上社會打下一定的法律基礎。
校園文化對學生具有潛在的滲透作用和感染作用,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有助于大學生法治觀念的培養。相反的,如果學生長期在缺少民主與法制精神氛圍的校園下成長,他們的民主與法制觀念也是相對落后的。因此,在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法律素質教育的過程中,以“依法治校”為指導進行校園文化建設全面管理,能讓學校在進行校規校紀整頓時有法可依,從而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法律知識的滲透教育。同時,學校還可以通過開展各種學術、科研、文化等多姿多彩的活動,為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創造條件,讓學生在活動中受到感染,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總而言之,當代大學生的法律素質教育由于受到各方面的因素影響,在培養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尚未解決的問題。要知道,大學生的法律素質教育對于法制社會整體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各高校要學會從法律素質教育的必要性出發,研究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通過有效渠道提出戰略性建議,以全面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法律素質。
[1]張斌.我國大學生法律素質提升的研究與探討[J].咸寧學院學報,2011.
[2]張子林.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教學體系探究[J].濰坊學院學報,2009.
[3]張顥.高等職業教育應加強大學生法律素養的培養[J].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