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心治
(常熟市濱江職業技術學校)
情境教學是在對社會和生活進一步提煉和加工后才影響于學生的。諸如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課內游戲、角色扮演等,都是寓教學內容于具體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潛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17 世紀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認為,“一切知識都從感官的知覺開始的”。19 世紀末,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知識要“從做中學”;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說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從認識論的角度看,學習過程是一種認識活動。認識的一般規律是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物流是一門專業性較強的學科,對教師而言,僅靠一張黑板、一根粉筆很難將抽象的、理性的物流概念講得通俗易懂,很多理論用文字表達會艱澀難懂;對學生而言,他們理解能力有限,缺乏抽象思維,且沒有實際工作經驗,學好這門學科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在物流課堂中有必要創設形式多樣的教學情境,采用具體的、感性的材料刺激學生的大腦,進而把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教學過程是“知、情、意”的統一。赫爾巴特提出,“教學具有教育性”,主張把知識涵養和人格成長統一于教學過程之中。①近年來,人們十分關注“非智力因素”在教學中的作用,認識到情感、意志、興趣等直接影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智力的發展。因此,教師在物流課堂中創設多種教學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他們從事物流行業的信心和決心。
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往往按照教材內容進行“滿堂灌”的注入式教學,殊不知,有些教材內容過于抽象,遠離生活實際,學生學起來覺得很枯燥,這樣的課堂就像一潭死水,沒有生機。新課程呼喚科學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歸。陶行知先生有過一個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說:“我們要以自己的經驗做根,以這經驗所發生的知識做枝,然后別人的知識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別人的知識方才成為我們知識的一個有機部分。”學生剛開始接觸物流的時候會有這樣一種感觸:到底什么是物流?感覺物流離他們的生活太遠了,這是一種誤區。其實,很多物流活動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很多物流案例都能在生活中找到答案。在物流教學中,我們應盡量創設和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生活情境,讓物流變得平易近人。
案例:《公路運輸的業務流程》課堂教學
課堂練習環節:“安排公路運輸業務流程”
模擬情景:常熟經濟開發區某紅木廠有一批紅木家具要從常熟運往上海市區,現委托常熟安達洲物流公司為其運輸這批貨物。運輸方式為公路運輸,交貨方式是送貨上門。
訓練內容:根據模擬情景,訓練學生寫出一個完整的公路貨運業務流程。
訓練形式:全班30 位學生分成6 個貨運小組。角色分配:每組指定一名貨運經理、一名記錄員、三名員工。貨運經理負責帶領三名員工制訂出最佳的公路貨運流程,記錄員負責在紙上記錄,并把流程寫在黑板上。教師和學生對結果進行點評,評選出優秀貨運小組。
【教學反思】傳統的教學理念認為,教師的任務就是“傳道授業解惑”。在這種觀念影響下,教師大多采用“滿堂灌”和“注入式”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受到很大限制,教學效果往往事倍功半。角色扮演打破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模式,把課堂還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在角色扮演中充分體會求知的樂趣。在這堂課的結尾,設置一個模擬訓練環節,學生通過角色扮演,輕松地鞏固了所學知識,學得有趣,學得愉快,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
新課標要求教師必須根據具體的教學情境進行創造性、主動性的勞動,創設生機勃勃的課堂教學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煥發活力。情境教學法是充分體現素質教育的一種好方法、好途徑,如果運用恰當,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釋:
①引自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年2 月第1 版《教育學考試大綱》,第七章:教學(上)/117 頁。
[1]虞美萍,袁雪琴.創設情境,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J].新課程:教研版,2009(07).
[2]顧春芳.情境設計在地理課堂中的運用[J].蘇州教育研究與實踐,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