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良
(山東青州第二炮兵工程大學士官學院)
在經濟和物質利益氛圍的誘惑下,當代大學校園里充斥著市場精神,大學校園缺少純粹的文化氣息。部分師生放棄了對學術和真理的追求,欲蔽靈臺,心為物役,使科研學術成為追名逐利的手段,這些都使正確價值觀越來越遠離校園。
這篇文章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闡述自己對大學教育中科學技術培養與人文精神培養的認識。
相當一部分大學生表示不知道什么是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少數學生能簡略回答一些表面含義,如科學精神,就是以科學為主,對科學有孜孜追求的熱情,人文精神就是以人為本,強調發揚人的個性,對什么是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回答可謂是五花八門。相當一部分學生對高學歷和多證書的追求是一種功利和實用目的,而非真正意義上的科學精神。部分學生文化視野狹隘,只講眼前,不講長遠,缺乏必要的人文素養,上述反映出部分大學生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缺失。
什么是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呢?對于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定義,人們的理解不盡相同。我查閱了很多資料,就其基本的含義而言,科學精神就是尊重體現科學技術的價值,高度重視科學技術的作用,強調依靠科學技術來推動社會發展。而人文精神則注重人的思想觀念,重視人文文化素養,強調依靠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來推動社會進步。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都是人們深入觀察與不斷認識世界所不可或缺的。
蔡元培先生曾說:大學之為大學,不僅在于它是一種客觀物的存在,更因為它是一種精神的存在,這種精神最重要的實質就是指人文精神。科學教育依賴科學,著重追求科學文化知識、科學方法的探索;人文主義教育則強調人的思想和情感。科學教育以求真為主題,人文教育以求善為根本;科學求真需要以人文為導向,人文求善需要以科學為奠基,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完整的教育應包括“學習做事”與“學習做人”兩個方面。“學習做事”必須接受科學教育,養成科學精神;“學習做人”必須接受人文教育,養成人文精神,只有這樣,才能使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優勢互補,使一個人在體力、智力、倫理各方面的因素有機結合起來,成為一個完善的“人”。
總之,培養大學生的科學精神,有助于增強其對科學求真、求實的追求。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有助于豐富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增強其精神力量,豐富其內在情感,促使其情感智慧的提升。大學擔負著培養中國未來的中流砥柱的重任,因此,提高當代大學生的素質有利于提高中國未來的競爭力。大學生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培養鍛造是構成高校教育發展的“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缺一不可。
舒揚.大學人文精神構建論析.光明日報[N].2002-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