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莎莎
(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廈門外國語學校海滄附屬學校)
漢字的歷史源遠流長,可以說它是唯一的從古至今一直都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漢字不僅記載了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歷史,作為以象形字為基礎的漢字,本身也是我們祖先生活鮮明生動的寫照。通過漢字奇妙的形體構造,我們可以窺見上古先民生活習俗多方面的情景。
生育文化伴隨著人類的產生而出現,它是人類延續自身種族的繁衍而產生的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在我國,原始先民非常重視生育,并由此產生了生育崇拜,創造了光輝燦爛的生育文化。因此,本文擬從漢字入手,淺談上古先民的生育文化。
為什么說我國原始先民非常重視生育呢?筆者認為這個問題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得到解答:
第一,原始社會生產力十分低下,極端惡劣的環境條件使得原始人經常在饑餓甚至死亡線上掙扎,壽命極其短暫。在原始時代,人類是依靠人力作動力來從事生產勞動創造物質財富的。生產力低下使人們難以制造出足夠維持生活的物品。饑餓、疾病、災荒、瘟疫時常威脅著人類的生存。通過一些古典書籍,我們也可以粗略地了解到上古先民的生活狀況和社會狀況,如:《禮記·禮運》篇中記載了原始先民生活的情境:“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者則營窟,夏則居槽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皮?!痹偃纭俄n非子·五蠹》篇中的記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圣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曰有巢氏。民食瓜果蚌蛤,腥臊惡臭,而傷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鉆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由此可見,上古先民生活條件異常惡劣,時時處于大自然和其他動物的危害、威脅之下。
加之原始社會取水的方法極其落后,造成原始先民生活的衛生條件很差。他們不懂得用臟手抓吃東西會生病的道理,平時既不洗手,也不洗臉,更不用說洗澡了。那時人們吃的食物,喝的飲料,以及用的炊具、食具之骯臟,是現代人無法想象的。一次災荒或瘟疫不僅會餓死、病死大批的人,甚至會滅絕整個部落。在這樣的環境之中,先民的夭折率很高,平均壽命很短。
據發掘出來的原始人骨骼推算,原始人的平均壽命只有二十歲,山頂洞人的成年人沒有超過三十歲的,婦女尤其短命,許多人沒有來得及做“父母”就早早夭折了。據國外學者估算,當時人口增長率是百分之一點五。高死亡和低出生使得人口自然增長幾乎呈現停滯狀態。因此,原始初民對人口的繁衍就特別重視。
第二,氏族戰爭造成人口大量死亡。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原始群落逐漸向氏族社會轉變,特別是到了父系氏族時期,開始出現了部落,每個部落有自己的名稱和活動領地。為了爭奪土地、財產和人口,部落首領率眾出征,戰爭規模愈加擴大,在戰爭中必然會造成人口的大量死亡。為了壯大家族和戰爭的需要,相應的就會對人口需求有所增加,生育問題自然就會受到重視。
第三,婚俗的改變也從側面說明了上古先民對生育的重視。雖然生育習俗不等于婚俗,但和婚俗的關系極為密切。因為只有婚配,而后才能生育。歷史上,人類婚姻的形式大體經歷了群婚制、對偶婚制和一夫一妻制三個階段。母系氏族社會時候所經歷的是群婚制,即雜婚、血婚和伙婚。最初,在一個氏族內,不分輩分、不分年齡均可發生性關系;人類在繁衍中漸漸發現了這種婚俗的弊端,這才又逐漸排除了不同輩數之間的性關系;而后又禁止了氏族內婚姻,實行了嚴格的族外婚。由此可見,原始先民生育思想的進步,族內的雜婚、血婚容易生出智力低下或容易夭折的嬰兒,不利于氏族的發展,婚姻形式的改變更重要的是為了可以生產出更多更優秀的人,這也從側面說明了原始先民對生育的重視。
上古先民對生育的重視逐漸形成生育崇拜,并由此發展了豐富多彩的生育文化,下文筆者將從漢字的角度對此進行具體說明。
生殖崇拜是原始先民自然崇拜的一種特殊形態,生殖崇拜的目的是人的繁衍??脊挪牧献C明,舊石器時代人類便對生殖現象極為重視。原始先民供奉的生殖之神都夸張地突出飽滿的乳房、隆起的小腹。早期的生殖之神多為女神,男子形象很少見,偶有發現,也只具輪廓。當社會由母系氏族社會跨入父系氏族社會時,出現了獨立成型的脫離身體的性器官造型,有男性性器官,也有女性性器官,而越到后來,男性性器官越多于女性性器官。經學者考證,這些獨立成型的性器官,多是作為崇拜對象或法術道具。這種對性器官的崇拜,反映了原始先民對人的繁殖的高度重視。
漢字忠實地記錄了原始先民的生殖崇拜文化,從以下漢字得以體現:
1.體現女性生殖崇拜的“帝(蒂)、蛙和魚”
(1)帝(蒂):“帝”是“蒂”的本字,聯系現代對“蒂”的解釋,“帝”應該是“花蒂”的意思。但是《說文》是這樣解釋的:“帝,蒂也,王天下之號也?!痹凇稜栄拧め尮馈分幸舱J為“帝,君也?!卑凑者@兩本書解說“帝”的本義應該是“君主、帝王”。其實,通過對“帝(蒂)”的甲骨文字形和花蒂的形象的研究,筆者認為以上兩本書的解說應該都是“帝”的引申義,不是它的本義?!暗邸痹诩坠俏呐c金文中都是花蒂的形象,本義應是花蒂,后來“帝”引申為主宰世界,生育萬物的“天帝”義,因此又另造“蒂”來表示本義。郭沫若是這樣考釋的:“知蒂為帝之初字,則帝用為天帝義者,亦生殖崇拜之一例也。帝之興必在漁獵牧畜已進展于農業種植以后,蓋其所崇祀之生殖,已由人身或動物轉化為植物。古人固不知有所謂雄雌蕊,然觀花落蒂存,蒂熟而為果,果多碩大無朋,人畜多賴之以為生。果復含子,子之一粒,復可化而為億萬無窮之子孫。所謂綿綿瓜瓞,天下之神奇更無有過此者矣,此必至神者所寄,故宇宙之真宰,即以帝為尊號也?!笨梢姽粢舱J為“花蒂”才是“帝”的本義。
由于花卉的繁殖能力強,自然成為上古先民對生育的渴求的象征物,花卉紋樣無疑成了中國母系氏族社會文化遺存中的一類重要紋樣。在我國陜西化縣泉護村、浙江余姚河姆渡、江蘇邳縣大墩子等遺址出土的陶器上就大多繪有花卉紋樣。在文學和生活中也可以見到用花卉來象征女陰的,比如明代的小說《月明和尚度柳翠》,就用紅蓮來象征女陰;在某些地區的民間剪紙中,至今也仍然以花朵來象征女陰。而“帝(蒂)”作為花卉紋樣的形象之一,無疑體現了女性生殖崇拜的信息。
(2)蛙和魚:女性生殖崇拜中,蛙和魚是兩個重要的意象,這與漢字心理密切相關。首先來分析一下“蛙”:趙國華認為,“蛙的肚腹與人的肚腹形狀相似,一樣渾圓而膨大,從內涵上說,蛙的繁殖能力很強,產子繁多,一夜春雨便可育出成群的幼體。所以,蛙被原始先民用以象征女性的生殖器官(肚腹/子宮)。”筆者相當認同這樣的解釋。某些出土的文物也可以進一步為我們展示“蛙”與女性生殖崇拜的關系,比如青海柳灣原始社會墓地出土的裸體女像彩陶壺:這件彩陶壺上會塑的裸體女像,她的左右兩面為蛙腹紋,背面是蛙肢紋,并且很明顯地突出了乳部和陰部。通過人像與蛙紋的有機結合,清楚地表現出蛙與女性生殖之間的密切聯系。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從某些詞語中找到例證:某些古代的文學作品如《金瓶梅》中就稱女陰為“蛙口”;甚至在現今中醫界中也是用“蛙口”或“蛤蟆口”來稱呼女陰的。
再來看“魚”:從甲骨文字形來看,它的輪廓,尤其是雙魚的輪廓與女陰的輪廓非常相像;而就魚本身來說,魚多子且繁殖能力很強。這兩點就足以使我們聯想到人類的繁衍生育。聞一多先生在《說魚》一文中也指出“中國人從上古起以魚類象征女性、象征配偶。他認為魚的這一象征意義起源于魚的繁殖力最強,而且與原始人類的崇拜生殖、重視種族繁衍直接相關。”同樣的,“魚紋”也是上古社會文化遺存中的重要紋樣之一,在后世出土的上古陶塑、刻石造像中,大多以抽象的魚紋來表示女陰。由此也可見“魚”與女性生殖崇拜的密切聯系。
2.體現男性生殖崇拜的“士和吉、且(祖)”
(1)士和吉:“士”是象形字,它的甲骨文像雄性生殖器形,本義指雄性生殖器?!凹笔菚庾郑坠俏膹目?,從士,是容器里盛有一個士(男性生殖器)形玉器的形象,表示正在舉行一個求福的祭典。我們俗稱小男孩的生殖器為“吉巴”,可證“士”為雄性生殖器。“士”后引申指男子;學藝習武的人;貴族的最低一個等級等其他意思,并為引申義所專用,雄性生殖器之義便借“勢”來表示:“淫者割其勢”“牛馬去勢”。
(2)且(祖):在古衍奎主編的《漢字源流字典》中這樣解釋:“‘且’,象形字,與俎、祖同源。甲骨文像雄性生殖器,是初民生殖崇拜的體現。”在民俗學的資料中就大量記載了男性生殖器崇拜的遺跡,因為這些生殖器是用石頭或者木頭等材質來制作的,所以人們一般稱之為石且或石祖、木祖、陶祖等。如,四川木里縣卡瓦村的摩梭人,在50 年代還有石且崇拜的風俗:他們的崇拜物是天然鐘乳石柱,該石且像男根,摩梭人稱之為“久木魯”,意為生孩子的石頭。在“久木魯”的頂端有一個凹坑,里面的積水稱為“哈機”,它與“達機”(精液)同義。祈求生育的婦女只要向石且叩頭,喝“哈機”水,據說就能懷孕。這種民俗習慣其實就是男性生殖器崇拜的遺風。
眾所周知,一個孩子的出世要先在母體中孕育生命,經過母親十月懷胎而后妊娠,一個新的生命由此產生。對此,古人通過不同的漢字形象生動地向我們展示了女人由懷孕、生育到養育孩子的過程。
1.體現婦女懷孕的漢字
(1)巳(祀):“巳”,象形字,巳與已、以同源。甲骨文像個未成形的胎兒形,本義指胎兒,“未生在腹為巳”,甲骨文中也用作“祀”用以表示后嗣?!八取焙蠼铻楸硎镜刂У牡诹唬玖x不為人所知。
(2)包(胞):“包”,會意兼形聲字,甲骨文像腹中有子形,篆文改為從勹(表示人有所包裹),從巳(表示未成形的胎兒),以會胎胞之意,勹也兼表聲。《說文·包部》也有同樣的解釋:“包,象人裹妊,巳在中,象子未成形也?!笨梢姟鞍钡谋玖x應為胎胞,即胎衣,是“胞”的本字。
(3)身、孕、娠:“身”,象形字,甲骨文像一個大肚子懷孕的人形。金文“身”更突出了孕婦的肚子,腹中有一點,表示懷子的狀態?!墩滞āど聿俊罚骸吧?,女懷妊曰身。”所以“身”的本義為懷孕?!霸小保瑫庾郑坠俏南褚粋€側面站立的人形,腹部突出且腹中有一個孩子形,會懷孕之意,本義指懷胎?!吧铩?,形聲字。《說文·女部》:“娠,女妊身動也,從女辰聲?!痹诂F代一般是用“妊娠”來表示懷孕,而在古代“身、孕、娠”這三個字表示懷孕義是相通的。到了后世,“身”的懷孕義慢慢消退,而引申泛指人的身體或軀干,因此另造“孕、娠”字作為懷孕的專用字,表示懷孕義。但是現在人們仍然經常用“有身”來表示婦女懷孕。
(4)胚:《說文·肉部》:“胚,婦孕一月也?!薄稘h字源流字典》釋“胚”:“會意字,從肉從丕,丕也兼表意;異體作‘肧’”,從肉從不,不也兼表聲。甲骨文中,“丕”與“不”是同一個字,像花骨朵形。金文大同,古陶文加出花苞,篆文在花苞的子房處加了一橫,指名胚芽所在,用以表示胚芽,隸變后寫作丕。”也就是說“丕”是代表種子開始生長的地方,加肉字旁,我們可以將它理解為“胚”是指受精卵在母親子宮內的著床。
(5)臺(胎):“臺”,會意字,與以、厶同源。在甲骨文中都是巳(胎兒形)的倒形,即頭朝下的胎兒形,表示懷胎。金文另加義符口(象征胞衣),以強調懷胎之意,是“胎”的本字?!稘h字源流字典》釋“胎”:從肉從臺,會意,臺也兼表聲,本義指懷孕三月,引申泛指母體所懷的幼體。
2.體現婦女生育的漢字
(1)字:“字”,會意兼形聲字,金文從子,從宀(房屋),用屋里有子會生養孩子之意。本義為生育孩子:“山有苦木,服之不字”;“婦人疏字者子活”。李鼎祚集解引虞翻曰:“字,妊娠也?!蓖跻督浟x述聞·周易上》:“《廣雅》曰:‘字、乳,生也?!兑住吩唬骸迂懖蛔帧!粍t不生謂之不字。必不孕而后不生,故不字亦兼不孕言之?!币陨系摹白帧倍际潜硎旧x。古代把依照實物形象所造的獨體象形字叫文,在此基礎上滋生出來的合體字叫字,故“字”又引申為由文滋生出來的合體字:“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后形聲相益,即謂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后泛指文字。
遼寧省金秋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韓昱:癲癇病人不需要特殊飲食,但應有良好的生活規律和飲食習慣,保證合理的營養。飲食方面需注意如下幾點:
《說文·ㄊ部》“:ㄊ,不順忽出也。從到(倒)子?!兑住吩弧和蝗缙鋪砣纾ㄈ唬!恍⒆油怀觯蝗萦趦纫不驈墓盼牡剑ǖ梗┳?,即《易》突字?!北玖x為孩子忽地一下生了出來?!皑省保菍ⅰ柏埂敝械牡棺有为毩⒊鰜韺W髌杂玫?,并由本義孩子忽地一下生了出來,引申泛指忽然出現,此義后借“突”來表示。”,是帶血水的倒子,是“ㄊ”的繁體,專用以表示順暢、疏通之意。因其只作偏旁用,其義后便用“流”來表示。
“毓”是婦女生子的完整繁體,本義指婦女生子?!坝笔恰柏埂钡暮嗴w,省去“每”,保留倒子,另加義符肉,表示孩子是娘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肉也兼表聲,用以表示生育。
(3)后:“后”,會意字,甲骨文從女(母),從倒子,旁邊有小點,表示羊水,會母生子之意。陳璧耀先生認為“在古代,后、育、毓這三個字其實是一個字”,“后”是“毓”(育)的本字。隸變后楷書寫作“后”,如今也用作“後”的簡化字。但是在古代,“后”與“後”不是同一個字,表示的意義也不同。《說文·彳部》:“後,遲也。從彳幺夂者,後也。”本義為落在后邊;而《說文·后部》:“后,繼體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廠之,從一、口。發號者,君后也?!笔紫瓤梢妰蓚€字的意義不同,但是“君主”義也不是“后”的本義。通過分析甲骨文“后”字構形,本義當為婦女產子。
徐中舒說:“母系氏族指酋長乃一族之始祖母,以其繁育子孫之功,故以毓尊稱之,后世承此尊號亦稱君長為毓,典籍皆作后。”何新也說:“‘后’字的初義,就是全族之尊母。在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上古社會中,生育了本族全部子孫的高母,乃是理所當然的領袖和權威,而其名稱就是后。所以‘后’字的字形從女,女象征“后”的性別身份,而女下的‘子’,正象征她的子系即子民。到母權制被父權制所取代以后,‘后’也變成了男君,但這一具有權威性的名字,卻仍然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由于習慣的力量而保持下來”——“昔三后(禹、湯、周文王)之純粹兮,固群芳之所在?!焙髞砣藗儼驯居脕矸Q呼太陽神的“皇”“帝”以及“王”字代替了“后”字以后,才出現了專用于稱呼男性統治者的名字。而“后”在春秋戰國以后就轉變為只用作稱謂君王配偶的女性尊稱了:“呂公女乃呂后,生孝惠帝、魯元公主。”“后”字的這種形義關系,說明了生育行為在造字時代曾經有過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是先民們對于生育之渴求與崇拜意識在漢字中極為生動的反映。
(4)冥、娩:“冥”在甲骨文中,像人雙手分開產婦的雙腿作接產之狀。據李圃先生考證,“冥”像婦女分娩之行,當為“娩”字初文?!懊洹?,從女從免會意,免也兼表聲。本作“孑免”,從子從免會意,免也兼表聲。如今規范化用娩,本義指生孩子:“會榮將入朝,欲視皇后娩乳?!?殷高宗武丁有一位名叫婦好的妃子,最受武丁寵愛,因而也是最有影響的一個嬪妃。所以卜辭中有很多關于她的事跡及其生育情況的記載,并且在殷墟卜辭中多次提到“婦好冥”。殷人多因事因德而命名,“婦”指的是已婚婦女,其后綴以“好”,聯系“好”和“冥”的本義來看,婦好之名當因多產多育而得。
(5)生:“生”,會意字。從甲骨文字形看,上部是禾苗或草木之形,下面的“一”表示土地,會草木從土地上生長出來之意,象征出生、生育之意。《說文》:“生,進也,象草木生出土上。”段玉裁注:“下象土,上象出?!薄稄V雅》曰:“生,出也。”原始人將植物之“生”與“出”互滲于人之“生”與“出”。白振有認為從“生”字的字形結構,再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和狀況,“生”的產生是原始人類圖騰崇拜的結果。圖騰崇拜主要產生于母系氏族社會,是人類探索本氏族來源的產物,其中大都體現了先民對生殖的探索。例如古人將魚、蛙和人的生殖聯系起來,因為魚和蛙具有非常強的生殖繁衍能力,古人希望能將動物的這種能力附會在人的身上。同樣“生”“象草木生出土上”,正如古詩所云“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毕让駛円蚕虢栊〔萃⒌纳头毖苣芰硐笳魅祟惖纳蜕芰?。
(6)姓:說到“姓”,總是首先使我們聯想到高高在上威嚴有加的父系、男權,但是它卻從“女”旁,這使我們有所疑問。其實“姓”字的建構,將先民們的生育崇拜意蘊凝聚在了其中。在甲骨文中,“姓”是個會意字,從女從生。左邊的“生”由上述解析可知象征出生、生育之意,在此是表示人的出生,與“女”結合,表示人是由女性生育而來?!墩f文》:“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從女從生,生亦聲。《春秋傳》曰:‘天子因生以賜姓?!痹谑芳嘘P于圣人感天地而生的動人離奇的神話傳說很多,因為當時的婚俗習慣造成性關系混亂,即使是母親也不能確定孩子的親生父親是誰,加上當時生產力低下、思想落后等原因,人們還無法認識到男女婚配生育的奧秘,所以也就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了。于是遠古的圣人便只能神秘地解釋成感天地而生。通過遠古的“圣人無父”的傳說,我們可以看到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時代群婚制的縮影。母系氏族社會時期特定的社會結構和古老的群婚習俗使人們認為孩子的系統是維系在母親身上的,因此,對于“姓”這一具有血統標志的符號從“女”旁,我們也就好理解了。關于這一點,從漢族先民的古姓大多從“女”旁也可以得到證明:黃帝姓姬,炎帝姓姜,少昊姓嬴,虞舜姓姚,夏禹姓姒……由此可見,“姓”的構成及其來源與女性的生育息息相關,是上古母系氏族時代以女性為主的生育崇拜文化觀念的生動寫照。
3.體現婦女哺育孩子的漢字
(1)孔、乳:“孔”,象形字,與乳同源。金文像子吮吸奶頭形,應是甲骨文一人抱子哺乳之形的省略,本義指孩子吃奶?!叭椤?,象形字,甲骨文像婦人雙手抱子于胸前喂奶形;金文只留下一手一子和突出了奶頭的身子輪廓;篆文又將身子輪廓誤為從乙,隸變后楷書寫作“乳”?!墩f文·乚部》:“乳,人及鳥生子曰乳,獸曰產,從孚,從乙,乙者,玄鳥也。《明堂·月令》:‘玄鳥至之日,祠于高禖以請子。’故乳從乙,請子必以乙至之日者,乙春分來,秋分去,開生之候鳥,帝少吳司分之官也?!薄墩f文》中的解釋是就篆文所作的附會,本義當為哺乳:“帝豈復憶汝乳哺時恩邪!”喂奶表示已生養,故又指生殖:婦人疏字者子活,數乳者子死。
(2)母:“母”,象形字,甲骨文、金文皆從女胸前加兩點,像婦女有兩乳之行,表示已產子有乳。《說文·女部》:“母,牧也。從女象懷子之形。一曰象乳子也?!蹦潦丘B的意思,由此可見,母的社會職能主要在于養兒育女,繁衍后代。古衍奎等人也認為“母”的本義為養育孩子的婦女。
與生育有關的漢字還有很多,筆者不再一一贅述。通過上述字例的分析,體現了生育在上古先民生活中的重要性,我們的祖先通過一個個奇特又美麗的漢字形象生動地記錄下了當時的生育思想、生育觀念、生育習俗與生育形態等各個方面的內容。先民造字時往往將人們的思想、習俗、感情、行為通過美麗的線條結構表現出來,因此學習漢字、研究漢字、了解漢字的演變過程,能使我們更清楚地了解祖先的生活,可以說漢字給我們提供了一份了解上古先民的生活的資料。但是若想更加深入、準確、全面地了解上古先民的生活,應該把對漢字的研究與閱讀相關的史料、文獻有機結合起來。
[1]宋德胤.孕趣:生育習俗探微[M].中國青年出版社,1992.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02.
[3]郭沫若.郭沫若全集·甲骨文字研究:考古編第一卷[M].科學出版社,1982:54.
[4]趙國華.生殖崇拜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5]張連舉.《詩經》生殖崇拜論[N].寶雞文理學院學報,1996(01):41.
[6]古衍奎.漢字源流字典[Z].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
[7]秦建文.漢字體現的生殖崇拜[N].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03,22(01):90.
[8]陳璧耀.“后”與“後”[J].當代學生,2005(22):205.
[9]徐中舒.甲骨文字典[Z].四川辭書出版社,1990.
[10]何新.諸神的起源[M].光明日報出版社,1996:175.
[11]王繼洪.漢字文化學概論[M].學林出版社,2006.
[12]謝光輝.漢字字源字典[Z].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13]陳榴.“道”字初義考辨[Z].訓詁學暨燕趙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2007.
[14]白振有.論漢字蘊涵的生育文化[N].延安大學學報,2011,33(04):93.
[15]鮑宗豪.婚俗與中國傳統文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16]葉正勃.略論漢字與古代生育文化[N].徐州師范大學學報,1999,25(0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