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亮
(黑龍江省大慶市大慶實驗中學)
“生態系統的結構”是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三冊“穩態與環境”第五章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第一節的內容。“生態系統的結構”是學習生態學的基礎,是從宏觀上理解生物學的關鍵。課標對本節的要求是學生要會討論某一生態系統的結構(Ⅰ類)。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進行的,能量流動是生態系統的重點和難點,物質循環也與生態系統的結構密切相關,因此正確分析生態系統的各種成分,準確書寫食物鏈和食物網是學習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前提。
學生剛剛學完必修三的第四章種群和群落,理解生態系統的定義并不難,但學生在分析生態系統成分時容易忽略非生物成分和肉眼不能直接觀察的微生物。由于存在以上普遍問題,學生在理解食物鏈時往往容易出現錯誤。
知識目標:了解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理解生態系統四種成分的功能地位及關系,掌握營養級的概念及其與食物鏈的關系。
能力目標:討論某一生態系統的結構,培養學生分析綜合和推理的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了解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及食物網,對學生進行生態觀點的教育。
重難點:討論生態系統的結構,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和食物鏈的寫法。
課前下發導學案,以達到讓學生熟悉教材的目的,也可以在課前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帶著問題聽講,提高教學效率。通過多媒體依次引出個體、種群、群落和生態系統,這目的是溫故知新、導入新課。由此通過進一步提問也可以引出生態系統的定義,這樣就通過復習和師生互動,完成了新課的導入和生態系統概念的教學。生態系統的范圍和分類,學生通過多媒體自學即可。
本節課第一個教學重難點就是生態系統的結構和組成成分,教師展示池塘生態系統的圖片,提出以下問題:這個池塘中有哪些生物?除生物外池塘中還有哪些成分?它們是必不可少的嗎?池塘中各種生物都是如何獲取能量的?學生根據問題進行分組討論并結合自己的思考歸納出池塘中生物和非生物的代謝特點,教師及時進行總結,最終總結出生態系統的四種成分。這一知識點的教學通過遞進式問題,引領學生思路,讓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充分鍛煉了學生的能力。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教師又提出了以下問題:植物一定扮演生產者的角色嗎?動物一定是消費者嗎?微生物一定是分解者嗎?同樣采取學生分組討論的方式,通過集體的智慧解決問題,但學生受限于知識面,想給出完整的答案較難,因此教師又可以及時總結,給出結論的同時也加深了學生的印象,突破重難點。這三個問題是對生態系統成分的補充,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習興趣,也培養了學生認真嚴謹的科學精神。學習完生態系統的各成分,學生不難總結出各成分的作用,由于各成分在作用上有一定的互補作用,所以各成分之間的關系也就迎刃而解了。
本節的另一個重難點是食物鏈和食物網,教師展示教材各成分關系圖,通過蟲、鳥和植物的捕食關系得出食物鏈的概念。讓學生分組討論食物鏈的寫法,并讓各小組展示自己的書寫結果。學生的誤區主要集中在陽光和分解者,教師再進行總結和糾錯,最后總結出正確的寫法。學生觀察教材的圖示也不難發現,消費者存在上下級關系,由此引出消費者級別和營養級的概念。這一環節是最能體現本節課設計思路的,由特殊到一般,由現象到本質,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培養科學嚴謹的思維。通過對消費者級別和營養級的比較學生不難發現二者并不重合,這樣通過比較記憶讓學生掌握了二者的區別和聯系。最后通過錯綜復雜的食物鏈的圖片,讓學生建立食物網的概念。這一知識點的教學環環相扣、一氣呵成,最終成功突破了第二個重難點。
最后教師提出課后思考題:為什么食物鏈上的營養級一般都不超過五個?目的不僅能引發學生的思考,更為后面學習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作鋪墊。
優點:遵循由現象到本質的認知規律,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看到生態系統的本質,從而總結出組成成分。過渡時注重教學內容的聯系,承上啟下,銜接自然,學生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教學內容上,問題設置注重邏輯思維,學生思考問題的同時也理解了概念和概念的內在聯系,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理性思維。
改進和提高:嘗試改進教學模式,充分利用導學案,采用“小組學習—合作探究—課堂展示—教師點撥”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