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一美
(沭陽縣開發區實驗學校)
縱觀新課改實施的幾年來,它以更高的目標、更新的理念和架構給高中語文教學帶來了活力,很多教師積極參與新課標的學習和培訓,并能在教學實踐中主動實施新課標。但是,新課改畢竟標志著一次語文教育的轉型,無現成模式可仿,令教師們難以把握“度”的問題,諸如課程實施的縱深度、教材拓展的廣度、學生的適應度及改革的成效度。作為一線語文教師,更要做好自身轉型,為新課改垂范。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教育追求的歸宿盡在這六字當中,只是到達歸宿的途徑需要不斷探索與適時創新,還需要依據受教個體差異謹慎選取。如果教師只作生硬講解,學生只知機械記述,教學活動便成了一潭死水。學生學什么、怎么學完全被教師牽著走,甚至連學生的思維方式、答題技巧也都可以嗅出授課老師的味道來。
筆者曾聽過一節示范課,講的是議論文的寫作技巧。教師先列舉了一些片段寫法,然后歸納出寫作方法,更有甚者還勾畫出了標志性詞語,讓學生生搬硬套。這種對寫作技巧的傳授方式,令學生的作文千篇一律,乍看合格,久之難免覺得面目可憎。
新課程標準的提出要求教師必須加強自身內功的修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與學生積極互動,處理好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的關系。教師唯有將自己轉變為學生的熱情合作者,才能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源頭活水。
新課改要求語文教師從對課程的“保守取向”轉變為“靈活取向”,不再死板地按照課本編排內容乏味地講解,而是不乏創新地運用課本進行靈活教學,真正地成為教材的使用者、研究者和改造者。它包含多方面內容:一是根據教學目標、現狀處理教材,大膽取舍,經典文本重點教學,多角度理解,深層次分析、感悟;同類文本以點帶面,把握共性,區分個性;輔助文本集中精力,突破一點,不拖沓、不旁及。二是根據教學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新挑選、整合。大到模塊、專題之間,小至板塊、文本之間,語文教師都可以重新組合,做到教學因時而異、因文制宜。三是用教材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大膽質疑,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過程,著力提高學生語言表達、運用、資料分析、探究能力及審美情趣。對教材的“保守取向”體現的是靜態化語文教學,而“靈活取向”則賦予語文教學靈動的姿態和高貴的神韻。
新課程理念提出了一個新的課程概念——語文素養,指的是學生在語文方面表現出的“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學識、能力、技藝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基礎、靈魂。它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這一理念要求語文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中,要做好知識技能單項學習向綜合語文素養提升的轉型。
比如,語文教師在講解課內文言文時,課前可指導學生利用工具書進行圈點勾畫式學習,自行梳理文言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點,課堂上重點突破疑難、解答疑惑,課后尤其注重引導學生對已學知識點進行歸納、積累,在作文本外延伸閱讀時,能運用聯想式閱讀,瞬間將課內知識遷移到課外,使課內知識得以重現,并以課內提示課外。日積月累,一定能形成一定的文言語感與閱讀文言文的技能,也即形成一定的語文素養。
誠然,新課改在一片贊同聲中起步,又在滿耳爭議中舉步維艱,正因這樣,語文教師更應在實踐中深刻領悟,不斷探索,切實做好自身轉型工作。唯有如此,才能賦予傳統教學以新鮮的時代氣息,引領學生走進思維的華麗殿堂,這才是語文教育者奮力追求的“群鶯亂飛,雜花生樹”的語文春天。
[1]鐘勇為,毫德永.課程意識:蘊涵與路徑[J].當代教育科學,2005(08).
[2]朱超華.新課程視角下就是課程能力的缺失與建構[J].課程與教法,2004(06).
[3]季蘋.學校如何進行課程管理[J].中小學管理,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