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麗
(江漢大學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
隨著全球信息化的持續興起,如何更好地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信息素養是高校探究的課題。將信息素養教育與專業教育結合,是目前高校在信息素養培養上的一個趨勢。在此形勢下,科技文獻檢索課程逐步和專業相結合,出現了如化工科技文獻檢索課程、環境科技文獻檢索課程等。
環境學科是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而產生的一門新興的綜合性邊緣學科,其研究范圍和內涵不斷擴展,所涉及的學科非常廣泛,因此相關的文獻資源也是浩如煙海。資料表明,在科學研究工作中,查閱文獻占到全部工作的51%,也就是說超過半數的研究工作是檢索和閱讀文獻,所以如何從繁多的信息資源中找到所需的資料是環境工程者在科研和實際生產中面臨的首要問題。
《環境科技文獻檢索》是一門實用性強,且兼具理論性、知識性的方法技能課,其目的就是幫助學生掌握科技文獻的檢索方法,對于學生而言,無論是日常資料查詢還是畢業論文撰寫,該課程都非常具有實用性。然而由于長期以來教學內容單一、教學方法陳舊、教學條件缺乏以及學生個人重視不夠等原因,導致該課程的學習遠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最為明顯的是在撰寫畢業論文過程中,學生仍然不會查找所需資料,甚至不會閱讀文獻。為此,如何加強文獻檢索課程的教學,尤其是在信息化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利用各種資源授課是老師必須思考的問題。新形勢下教育觀念的轉變,是課程改革發展的基礎和動力。信息網絡化環境下的文獻檢索課教學改革應該改變傳統的以教師和課堂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個性化教學。筆者利用學校課堂教學方法改革的契機,圍繞環境工程專業的學科特色,結合環境專業學生的特點,以提升學生信息素養為目的,有針對性地在課堂教學中進行了改革。本文結合筆者的實踐經驗,探討了新形勢下環境文獻檢索課程教學改革。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深入發展,檢索技巧越來越簡單化、傻瓜化,以主講檢索技能為核心的文獻檢索課,學生興趣不大是困擾該課程教學的一個嚴重問題。針對這一問題,在基礎理論知識講授中應用案例教學法。如在緒論信息相關概念的講解中可以引入著名的“照片泄密案”,讓學生從照片中尋找有用的信息,在課堂上展開討論,再結合學生的回答將相近的幾個概念進行比較講解,學生從生動、形象的案例中了解信息、情報的概念、重要作用、情報發展史和當前最新的研究內容。這樣的講解比枯燥地介紹概念和現狀更能使學生接受,給學生留下的印象也更深,同時也使學生對于信息安全的問題更加關注。在講解專利問題時,可以引用“蘋果”和“三星”的專利之爭,用實際的案例和數據讓學生理解專利的作用和價值;在講解專利的“三性”問題時,可以介紹袁隆平教授的“雜交水稻”在美國申請專利被駁回的案例,使學生容易理解專利新穎性的問題,同時也幫助他們明確發表論文和申請專利的先后順序問題。而在一些檢索技巧的講解過程中,也能引用講授教師自身在論文撰寫過程中的一些實例幫助學生更直觀地了解。從教學效果來看,案例的引入大大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讓他們直觀了解到文獻檢索的意義。
科技文獻檢索課程在有些學校是由圖書館的專業人士來講授的,雖然這些老師在檢索技巧上比較專業,但存在教學中脫離學生專業的問題。而這門課程之所以由專業教師來擔任,就是要突出學生所學專業的特色,以便于在學生上機操作的任務中結合專業開展。如在講授完緒論課和搜索引擎后,結合授課學生面臨考研的問題,可以要求搜索環境工程專業招收及導師相關情況;針對目前霧霾天氣和PM2.5 的熱點,設計有關霧霾形成及治理的相關信息,突出專業性。在講授完中文數據庫檢索之后,可以完成設計與環境工程相關的議題,要求開展學位論文、館藏圖書、電子圖書檢索、專業核心期刊、專業會議論文的檢索等,并設計了“試結合實例分析專業數據庫和百度的檢索感受”的問題,以此讓學生多多體會專業數據庫和搜索引擎的檢索差異。在講授完外文數據庫及專利和標準檢索之后,可以安排專業相關的前沿信息搜索,考查學生綜合分析信息的能力和應用不同搜索工具的能力,考查學生專業外語的水平和外文數據庫搜索文獻掌握的情況,考查學生對獲取信息的閱讀能力。在最后的文獻檢索綜合考試中,可以采取學生分組上機和撰寫小綜述的形式,針對密切結合專業的選題讓學生分組展開涉及課堂講授的各種檢索要求和內容,并要求學生閱讀所獲取的文獻撰寫與選題研究相關的小綜述,以此考查學生合作、檢索和閱讀分析文獻的能力以及寫作能力。通過幾次上機,學生除了熟悉有關檢索的操作外,也通過閱讀檢索得到的文獻豐富了對于相關專業領域的認識。
信息化社會對于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這一現狀,文獻檢索課不再僅僅是技能教學,而應上升到信息素質教育的高度。檢索的目的是什么?對于學生而言并不僅僅是能找到些什么,而是需要判斷找到的東西有用嗎?還能不能找更多?如何從這些文獻中挑選自己所需的?正因如此,在每一次上機檢索后,授課教師應該在認真閱讀檢索作業后,有針對性地安排學生對其檢索報告進行交流。其目的一是不同檢索途徑的交流;其二就是檢索內容的交流。即使檢索到相同的文獻,但閱讀分析的能力不同,也會導致檢索結果的差異,尤其是專業上的問題。如有關學位論文編寫格式國家標準的檢索,不少同學都能檢出GB7713-87,可是只有少數學生注意到這一標準已經作廢,已有新的標準予以替代。通過交流,學生恍然大悟,知道只有了解標準的狀態,才能更好地應用標準。而通過交流專業數據庫和百度檢索的感受,也讓學生對搜索引擎和專業數據庫有了進一步了解,懂得針對不同情況分別用好這兩個搜索工具。
將信息素養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可以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根據環境文獻檢索課程的課堂教學方法改革實踐表明,通過增加上機學時、強化檢索結果研討,以技術支持教學、以教學協調專業學習,以研究帶動應用,較好地突出了課程的實用性和專業性,取得了明顯的教學成效。當然有關這門課還有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地方,如豐富教學形式,邀請檢索方面的專業人士來講座,以對學生的檢索技巧加大指導;改善教學條件,希望能有完備的多媒體教室以供該門課程使用,彌補理論教學無法實時演示的不足。相信通過不斷完善實踐,環境文獻檢索課程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將得到更好的提高,更好地適應信息化社會對于人才信息素養的需求。
錢玉寶,王長建.《科技文獻檢索》教學改革的思考[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