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蓓
(重慶市天府中學)
教書十幾年,從稚嫩地走上講臺到現在熟練地掌握教材,已是一個擁有豐富經驗的老教師,說實話沒有覺得自己的專業有多么勝人一籌,剛執教時,我也曾滿腔熱情。手工是我的強項,但苦于無人過問與重視。不敢說自己的專業知識掌握得多么牢固,學得多么精湛,但我愿意去尋求一條傳承與創新的道路,不讓我們的民族文化在我們這一代就此消失。
就此我談談“中國結”特色課程中我體會到的傳承與創新。
為什么開設這樣一個特色課程,開始學習的時候,我們發現中國結在制作時所用材料不多,就是一條簡單的繩,用它做出各種簡單的結,變化多端,均有其意義,民族氣息強烈。
接著,我們感覺到在全國都在保護民族文化的時候,開設這樣一門課程會提高學生對民族文化的熱愛和傳承。民間藝術需要進行保護和學習,應在我們的孩子身上去開發和展示,同時在他們當中去創新并突出特點。
結的歷史悠久,但真正可尋求的方法卻不多,因為不好保存,能保存到現在的結藝古代作品為數不多,我們只能在其畫作中看到。
一根線作一個結,上下對稱,左右對稱。中國人用怎樣的智慧才能做出這種二維線的圖案,以致今天許多設計名家把中國結的元素用到設計內容當中。
我們教給學生的第一個中國結,應該是比較簡單的結。
我們就以雙聯結為例,這是一個手打結,所謂手打結就是可以不用其他輔助工具來完成的結,這種結對學生來說較為簡單,我也把它叫做簡單結,首先給學生看看成形的結,請學生就其成形結自己來分析它的特點,我試過先講特點再看成形結,但是效果并不樂觀,學生根本記不住其特點。所以當學生看到成形結后,他自然就會發現“結形小,結不松散”等特點。通過學生自己分析他們會記得更清楚。接著,我讓學生準備好繩,然后看自己繪制的圖紙步驟,先嘗試自己來做,一根線怎樣才能編出一個精美的結。結果會出現有些人編制出來了,有些人沒有編制出來,原因是:(1)讀圖的能力各有不同。(2)讀圖的速度各有不同。(3)讀圖后操作速度不同。但在完成這一過程后,作為教師,你可以讓學生來總結分析制作中的困惑和方法。此時有的學生會出現更快更易打結的方法。比如在看完圖后,有同學會以手指為軸,做綰線穿線完成此結。這時,為了鞏固所學內容,我們必須再來一遍示范。讓學生做示范也行,老師親自示范也行。這種教學方法打破了以往示范的目的,我們以往的示范是讓學生邊教邊學掌握學習方法。今天的示范是在自己學習的基礎上鞏固學習制作的方法,發揮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導作用,并且在學習中,他不僅學會了傳統方法,更創新了制作學習方法。這就達到了我們完成此課的目的,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學習。最后就是對雙聯結的創作,這時好多學生產生了困惑,因為這個結形很小,用它做什么呢?專家說,孩子的想象力永遠是無窮無盡的。的確,也許我們都想不到,他們能夠想到。但是,作為老師你必須要做的一點就是給他擴大想象的空間,走出困惑。推出結在生活中的運用,不要讓他只是想到中國結。既然古人能把結用來記事,我們就應該比古人更為智慧,讓學生更廣泛化地去想。此時,會有同學打絲巾的結,有同學用到自己的鞋帶上等等。
通過簡單結的學習,學生已經對中國結有一定的認識,他們自己談到中國結,會說這種學習鍛煉了他們手、腦、眼的協調能力,中國結的制作方法,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神奇之處,一條簡單的繩,在經過編織制作后變成了一件藝術品。作為后人我們有義務對其進行傳承,并且也愿意對其進行創作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