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軍
(浙江省義烏市黃山小學)
巧設情境,撥動學生心弦
——2014年“千課萬人”全國小學計算機信息技術教學研討觀摩會有感
羅軍
(浙江省義烏市黃山小學)
信息技術是一門集知識性、趣味性及技能性于一體的新興學科,巧設情境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是實現互動教學的一種重要方式,它可以引導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進入學習情境,使學習直觀化和形象化,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其對知識的掌握,讓學生把解決問題的能力運用于生活實際。結合越城區信息技術優質課評比的實例,進行有效的剖析,提出良好情境所應具有的三項要求,并從生活實踐、故事情境、問題情境、游戲情境、比賽情境五個方面闡述了情境教學的創設策略,以期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活動中起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信息技術;情境教學;情境創設
小學信息技術課一直以來由于它的趣味性和形象性深受小學生的喜愛,以至還沒有到上課時間,學生就已經排好整齊的隊伍在機房外面等老師。但是這癡迷的背后,我們老師都能發現學生把更多的時間花在游戲、上網等方面,很多學生并不喜歡學習書本上單純的信息技術操作知識和理論知識。那么,如何把學生引入信息技術的知識殿堂,這考驗著我們信息技術教師的智慧。筆者從教小學信息技術多年,在教學中也發現情境教學雖不是創新之法,但卻不失為一條好途徑。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于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小學生的特點當然是愛動、好玩,不會對枯燥的教學感興趣。如果我們將信息技術教學放在一個生動、輕松的情境中,在課堂上帶領學生一起去探究,就能激發他們的探索欲,豐富想象力,培養他們的創新力,即知識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
筆者2014年有幸參加了在杭州市舉行的2014年“千課萬人”全國小學計算機信息技術教學研討觀摩會,其中江蘇連云港丁兆巖老師執教的《插入圖片》一課,很好地體現了建構主義的創設情境教學理念,整節課中學生興趣濃厚,信息技術知識和趣味并存,深受學生喜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教學片段如下:
師:同學們,剛才老師介紹了我的家鄉連云港的橋,現在丁老師到你們杭州,想知道你們杭州動物園有哪些動物?請同學們來猜一猜這些是什么動物。
課件出示:
①鼻孔朝天,尾巴長長,臉色鐵青,毛色金黃。
②臉上長鼻子,頭上掛扇子,四根粗柱子,一條小辮子。
③身穿梅花袍,頭上頂雙角,穿山越嶺跑,靈敏又輕巧。
④貓臉熊身,似貓非貓,似熊非熊,還拖著一條粗大帶彩色環紋的尾巴。
學生很興奮地分別猜出了是金絲猴、大象、梅花鹿和小熊貓,丁老師相應出示了前面三種動物圖片而沒有出示小熊貓的動物圖片。
(片段點評:根據小學生愛好動物的特點,創設了認識動物的情境,一下子就拉近了兩地師生的距離,為教學插入圖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師:我還是想象不出來小熊貓的樣子,有什么好辦法?(課件出示任務一:將“小熊貓”的圖片插入到文檔之中。要求:在老師提供的介紹小熊貓的Word文檔素材和導學案中插入小熊貓的圖片,讓介紹小熊貓的文章美起來。)
(片段點評:結合猜謎語出示相應動物圖片的情境,設計教學任務,把插入圖片的教學設計融入學生迫切需要認識動物的情境,學生學習積極性很高,主動探索插入圖片的方法,教學效果自然不錯。)
師:在插入小熊貓圖片的時候,你們發現圖片有點大了,怎么辦呢?小組討論一下,找出你的解決辦法,可以參考學案中的內容。(課件出示任務二:調整圖片大小,適應版面。要求:圖片大小合適,版面美觀,讓介紹小熊貓的文章圖文并茂。)
(片段點評:繼續結合認識小熊貓的情境展開調整圖片大小的知識延伸的教學,使整堂課的知識學習和情境創設渾然一體。)
……
本課教學給單調的插入圖片的教學設置了一個學生喜歡的情境——認識動物小熊貓來進行教學,頓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增,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值得我們觀摩老師學習。
丁老師執教的《插入圖片》這一課,創設了一個良好的情境,將學生不知不覺引入學習情境當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學會了自主探索信息技術知識,因此有效地達成了教學目標。這節課的成功,妙在巧設情境,撥動學生心弦。那么,要充分發揮情境的良性功能,避免情境創設誤區,筆者認為一個好的情境創設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趣味性原則,情境的創設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興趣
情境創設要與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興趣相適應。一個有趣的教學情境,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愉快的學習感受,提高學習質量。此案例的教學對象是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學習欲望更多地受興趣影響,老師抓住孩子喜歡動物的天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因此設計的教學情境“猜謎語識動物”十分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興趣,因此深深地吸引了學生的學習注意力。需要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同時,抓住他們感興趣的事例。
2.真實性的原則,情境的創設要為教學服務
脫離真實情境獲得的知識和技能常常“沉淀”為不具備實踐作用的“惰性知識”或“惰性技能”。強調真實性,就是匯總,一個人統計,約200名學生、200名家長需要的時間是半天。
兄弟學校(新疆實驗中學)的實踐檢驗表明,該評價表具有一定的價值,能夠區分重點中學班主任之間的差異性,也能夠正確地評價現有班主任的工作狀況。各方面賦分后的結果基本與日常管理一致,同時要求嚴格的班主任需要進一步提高與學生及家長的溝通技巧。
2.評價中出現的問題
該《班主任評價量化標準》與實際情況基本相符。
該課題是針對班主任評價的一個設計與研究,評價者的參與面廣,凡是涉及與班主任有接觸的學校領導、管理部門、同年級教師、學生、家長基本都參與了評價,這樣做能夠鍛煉班主任與社會力量、學校團隊力量共同管理班級學生的的合作能力,培養班主任善于從多角度思考管理學生、教育學生的途徑,也是學校每一個教職員工都有義務參與的工作,可以使年輕班主任較為迅速地成長,得到鍛煉,更好地讓班主任明白應該從哪些方面管理班級,如何關心愛護學生,從而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可以使學校對班主任的評價更加全面,更加合理化。
本研究是在借助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學校的客觀條件與未來發展的需要,更是依據現狀,從班主任工作內容(班主任管理過程、班級取得的各方面成績)、班主任工作實效(班級學生表現、整體班級發展狀態)、班主任自身綜合素質三大方面嘗試構建了符合我校中小學班主任工作特點,適應新時期素質教育要求的中小學校班主任評價的標準及體系。但始終因為班主任的評價體系的建立是一項理論性、技術性要求很高的系統工程,加上研究者們的能力與水平的限制,此體系并不完全具有推廣性,這一點有待于繼續深入調研與實踐才可能更加完善。
郭書林.中學班主任工作評價標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4.
感謝:課題研究過程中得到了兄弟學校(高級中學名校長工作室的成員,如實驗中學、市20中、高級中學等)的大力幫助與支持,感謝各兄弟學校的鼎力相助,使課題研究得以順利結題。感謝新疆大學附屬中學參與的全部管理老師、班主任、學生、家長,沒有你們,研究與實踐就不能完成。
·編輯 韓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