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慧娟
( 江蘇省徐州市沛縣龍固中學)
“ 學講計劃”是針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改革的一項工程,它提倡新時期的教育者不再是站居講臺的“ 主人”,而應退居“ 幕后”進行學習活動的策劃、組織、指導和參與,讓學生始終成為學習的主角,不但要幫助他們“ 學進去”,還是引導他們“ 講出來”。 小組合作學習是“ 學講計劃”背景下初中數學課堂的主要學習方式,而小組討論又是合作學習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同樣也是合作學習的核心內容,小組討論的“ 質量”是決定教學成效的關鍵。 因此,如何讓小組討論更加高效成為眾多數學教育者關注的課題。 本文從實踐出發,對小組討論的內容、時機以及方法進行了詳細闡述,以期讓小組討論在數學課堂發揮應有的作用。
雖然說小組討論的目的是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但并非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讓學生去討論,一些數學知識需要教師以最準確和簡練的語言直接解釋給學生聽,以免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產生混淆概念、模糊界限的現象。 而對于那些學生稍加思考就會明了的內容,更無需浪費更多時間進行討論。 小組討論的內容應放在知識的難點與重點上,讓學生能夠通過討論將這些難點與重點自行“ 突破”,這才是小組討論的真正意義所在。 如,在學習代數式時,“ 代數式意義”的理解對于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但又是本節內容的關鍵,所以當學生從例題中列出“ 3x+4y”算式時就可以組織學生開始進行小組討論,先讓他們去討論式中各個符號所代表的含義( 如字母表示可以為任意數),然后引導他們進行聯想類比,嘗試去討論不同的幾何背景和實際背景,加深對代數式意義的深層次理解。 同樣地針對數學公式或者是定理這些“ 高思維”活動的“ 結晶”,教師可以通過問題“ 暴露”部分思維過程,讓學生進行討論,讓他們的認知更具方向性,如學習平方差公式時,先讓學生計算一組代數式題:“( 1)( a+2)( a-2)=;( 2)( 3-x)( 3+x)=;( 3)( 2m+n)( 2m-n)=”,然后讓他們討論:通過對等號兩邊代數式的比較,你是否能夠發現在字母與系數方面有怎樣的特點和聯系? 學生自然而然地就會在探究與討論中發現“ 平方差公式”,這顯然比學生毫無目標、漫無邊際的討論更加高效。
只有找準時機,才能夠發揮討論的最大作用。 如在某些問題呈現出多元化解決方案時, 當學生面對一個觀點無法達成共識時,或者是當學生的思維遇到障礙時等,這時安排學生進行討論效果會非常明顯。 新的數學教材設計了很多開放性較強的問題,這些問題并沒有一個統一或者標準的答案,能夠最大限度地啟發學生的思維,尤其是能夠“ 誘發”學生進行合作的“ 動機”,所以教師應以此為時機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 如“ 將一個正方形的面積進行四等分,你有什么設計方案?”這類問題無論是所給的條件,還是解題的方法、途徑以及答案都具有明顯的開放特點,學生的思維空間非常大,他們在討論的過程中,既可以通過思考完善自己的思維,即“ 學進去”,又可以相互交流不同觀點,對“ 四邊形的面積”產生不同層面的理解,即“ 講出來”,這無疑是對“ 學講計劃”的最好體現。 而當學生遇到思維障礙時,討論則更能夠助力學生突破“ 瓶頸”,解除障礙。 如,在教學生學習反證法時,很多學生感覺不知道怎么才能夠用反證法來解決問題,這時教師可以組織討論,讓學生將自己無法理解的部分“ 講出來”,然后從小組中尋求幫助,其他同學共同幫助其解決“ 難題”,在討論中讓問題的實質凸顯出來,讓學生自己“ 學進去”,形成自己的認識,即使這種認識比較膚淺。
小組討論并不僅僅是學生與學生, 或者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簡單對話,而是具有探究意義的交流,是讓學生能夠從討論中獲取知識與能力的一種教學策略。 為了讓小組討論真正能夠達到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教師要掌握好討論的方法,既不要能讓討論過于“ 發散”,又不能讓討論過于“ 片面”。 首先是科學分組,選擇組長。 每個小組應該是涵蓋了不同水平與不同層次的學生, 這樣才能夠起到互助互補的作用;其次,要向學生講明討論的方法和要求。很多小組討論最終會變成學生一起“ 聊天”的局面,就是由于沒有遵守“ 一人發言,多人思考和傾聽”的討論原則,要讓學生在討論中不但明白怎樣講,更要清楚如何聽,這樣才能夠保證他們學得進去。 最后,小組討論要能夠體現出“ 全員參與”的特征,保證每個人都能夠從討論中獲得“ 學”的機會和“ 講”的機會。 如在一些相對簡單的問題討論上,可以先是同桌兩人進行討論,然后再全班進行自由討論,這樣效果會更加高效。
“ 學講計劃”是新課改背景下的一項系統工程,而作為此項工程一個重要的內容——小組討論,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高效性成為推動“ 學講計劃”順利進行的關鍵。 實踐證明,只要教師在內容的選擇、時機的把握和方法的運用上合情、合理,就能夠讓中學生學得輕松,講得快樂,讓數學課堂充滿生機,充滿活力。
黃清林.學講計劃理念下的教師主導地位[ J].文學教育,2015( 0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