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磊
(江蘇省靖江市第一高級中學)
現如今,在中國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之下,英語教學不免走入一個極端,即為了適應中、高考的考試要求,學生成為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機器”,課堂上教師“滿堂灌”的現象屢見不鮮,學生在獲得高分的同時,語言運用能力卻趨于薄弱。
課堂教學不免陷入單一模式,學生在課堂上被動灌輸的知識不能得以活學活用,那學生的能力自然得不到應有的發展和提高。西方的教育觀從小就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自學能力、創新能力和應用能力。
縱觀東西方教育的特點,兩者相輔相成,互而補之。我們值得思考一下兩者教育理念的差異并探究一下該如何權衡兩種教育理念,讓學生的基礎知識和知識運用能力得以共同發展。
多方位教學法是一種從學生語言學習特點出發,多角度、多層次、多方面的師生互動的教學方法。也就是說,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社會與師生之間互教互學,以開放的模式進行的教學方法。教師充當發起者,學生充當參與者,但兩者都是主動者。通過這種直觀的、感官性強的多方位教學法,讓學生喜愛學習、學會主動學習,發展學生的個性,并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更能提高學生的非智力因素。
英語語言的學習離不開語言的環境,因此,就需要大量的語言實踐,流利的英語口語與語言語調的學習、糾正和訓練是分不開的。
教師要在語音基本知識理論傳授的基礎上幫助學生糾正語音發音,注意連讀、弱讀、爆破的語言發音方法等。通過學生不斷地模仿、發音對比、語音糾正,從而形成有效的發音習慣,練就一口流利的英語口語。在教學中,教師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培養他們好學、知學、樂學的精神。
教師可在課堂上通過不同的教學活動來訓練學習的語音語調,比如說舉行繞口令比賽、給原聲電影配音等方式幫助學生糾正錯誤的發音,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他們的口語能力。教師在英語教學中要盡量用英語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學習習慣,并把英語教學中的三要素,即主體、客體和環境維相連成一條紐帶。
一個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的創造也是必要的,教師在這一方面可多注意貼近學生生活的素材,給學生一個自然掌握英語的學習機會。在濃厚的英語學習氛圍中,學生的聽力技能得到有效的訓練、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也能得到提高,并且學生用英語交流,思維的習慣也是在這一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同時,語言學習也離不開語言大環境的熏陶。
因此,在學校里創造一個英語學習的大環境是可行的,例如,開設英語沙龍、英語角等校本課程;經常創辦英文歌曲比賽、舞臺劇等英語實踐活動,能夠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的熏陶,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為他們提供學習的動力。
另外,語言學習的另一個目的還要獲取一定的文化信息,因此,英語閱讀能力的培養也應在課堂上設計。學生要學會閱讀,篩選有效信息,了解文章大意及作者意圖,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從而將自己獲得的信息據為己用。首先,學生要意識到,獲得信息的途徑是多種的,不僅僅局限于學校、教師、課堂和書本,學生要能夠從校外各種傳播媒介中不斷獲得各種知識信息,并能消化吸收,最終帶入課堂。
從這個層面上說,每個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都是一個知識源點,都有可供其他學生學習的地方,從而使課堂成為教學過程中可互相共享的資源。教師和學生在知識信息交流中,實現民主參與互助及合作。最終,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實現語言知識的積累和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的目標。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盡量使用多方位教學法。教師要意識到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要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自己潛能,教師起著不可小覷的作用,只有教師的教學方法得當,學生的能力才能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1]胡春洞.外語教育語言學[M].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2]張正東.語言知識是外語教學的立腳點[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02(04).
[3]凌霄燕.著眼學生語言能力的提高,注重英語文化意識的培養[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