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宇紅 李建剛
(江蘇省江陰中等專業學校)
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一個民族不管曾經多么輝煌,一旦它喪失了創新的潛力,最終只能走向沒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需要大批的具有創新意識的各行業人才。中職教育作為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為國家經濟發展培養一線勞動者的重任。所以,中職學校對學生開展創新教育就尤其顯得重要。
2014 年,國家召開了全國職業教育會議,黨中央國務院對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約翰·奈斯比特和帕特里夏·阿布迪恩曾在他們的著作《大趨勢2000》中指出:“在信息經濟時代的全球經濟競爭中,人力資源的質量和創新將成為一個分水嶺和里程碑。”
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是科學技術的競爭,科學技術的競爭也就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競爭實質是創新能力的競爭。中職學校要發展壯大,就要與時俱進,趁勢而上。中職學校開展創新教育,有利于中職學校創新文化的形成,是促使創新成為中職學校加快發展的內在驅動力和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有利于中職學校提升內涵建設水平,推進學校產學研結合,促進校企深度合作。
世界科學技術發展史告訴我們,許多科學家的重要發明和創造,都是產生在充滿活力、風華正茂、思維最活躍的青年時期。青年最具有創新熱情和創造能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力軍。中職學校的學生年齡大多在十四歲到十九歲,正是“最好年齡”階段,在這個時期對他們加強創新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過創新教育,喚起中職學生對學習的渴望,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建立自信心。
中職學校的教師除去文化課教師,剩余的都是專業課教師。他們具備深厚的理論知識和扎實的操作技能,都是“雙師型“教師,老中青比例恰當,呈金字塔結構。近十年來,省、市舉辦的創新大賽,極大地拓寬了老師的思想眼界,更為老師的創新能力的提高提供了積極良好的環境。
中職學校的學生學習壓力不是很大,他們有較多的空余時間,這樣的環境有利于增進人的創造力。中職學校的學生大多數是憑自己的愛好和特長選擇自己的專業,興趣愛好直接影響學生在創新活動中的智力導入量。通過校企合作,中職學校的教學與企業生產緊密聯系,使中職學校擁有了創新教育的深厚根基。中職學校的學生通過企業參觀、企業實踐,創新點子來源豐富,實用性、針對性較強,這就大大提高了中職學校開展創新教育的價值和意義。
長期以來,中職學校側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學校投入了大量資金購買實習實訓設備,設立了大量的實驗室和實習實訓場所。這些實驗、實習場所極大地滿足了學生動手創新的需要,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奠定了物質基礎。
中職學生是中考的落伍生,他們普遍存在厭學,文化及專業理論課學習不積極,重技能輕理論的特點。在創新教育過程中,應努力克服平時應試教育的評價模式,要注重過程性評價,大力倡導多元化評價模式,要讓學生在每一次的創新教育活動中,體驗做事的成功,實現做人的成功。
一個人創新能力的大小,跟這個人的智商高低不存在必然聯系。高智商的人創新能力不一定強,低智商的人創新能力不一定弱。中職學校教師不要以成績來評定學生創新能力的高低,而要牢牢確立“人人都有創造力稟賦”的觀念。在創新面前,學生都是平等的,他們的創造潛能同樣是無窮的。
雖然人的創新能力大小跟他的智商高低沒必然聯系,但每個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有高有低的。創新能力是人類普遍具有的素質,創新能力是可以學習、訓練、得到開發、提升的。職業學校要在學生中開設創新教育課堂,可以以選修課的形式開設,也可以以第二課堂的形式開設,也可以專門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增設創新課程。
人類的任何發明創造都來源于生活。中職學校搞創新教育不能閉門造車,要讓學生盡最大可能地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例如,學生參加科技志愿者服務活動、參加校企合作項目、參加企業生產實踐等等。讓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拓寬視眼,迸發出創新點子。
中職學校開展創新教育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更是提高中華民族素質的需要。相信,在中職學校開展創新教育將會獲得巨大的價值。
[1]張志勇.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奠基:山東創新教育的理論與實踐[J].人民教育,2007.
[2]劉麗君.談高職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商業經濟,2011(11).
[3]李孝忠.關于青年學生創造力培養的幾個心理問題[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04).